首页 > 都市 > 超品鉴宝师 > 分节阅读 109

分节阅读 109(2/2)

目录

尤其是交流会负责人,脸色更是复杂到了极点。

这一刻,他的心中生出浓浓的私心,他希望莫川说的是错的,哪怕如果这是真的,能够一扫通瑞典当早上对骂的恶劣影响。

说到底,他终究是个自私的人,只是他的自私隐藏的很好罢了。

在众人心思芜杂之时,莫川开了口。

莫川拿起手中的铜炉道:“你问我怎么判断,老实说,这件铜炉可真的有点难判断啊,因为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铜炉被扒过皮。”

“扒过皮”乃是行话,也可以说“洗了”,指的是被清洗、抛光、打磨过的的物件

古玩这玩意,很多人追求的就是物件表面岁月侵蚀残留下来的各种痕迹,为此还发明出各种名词,比如“包浆”、“沁色”云云。

这被扒了皮,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和新品有啥区别

所以扒过皮的物件,不仅影响其欣赏研究价值,更是影响鉴定结果。

“这既然被扒了皮,自然也就很难从贴骨锈,也就是皮壳来鉴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现在这铜炉跟新冶炼的其实也没啥区别。”莫川语气中略带一丝无奈。

因为他虽然看出这是真品,奈何搜肠刮肚能找到的证据,都有些站不住脚。

铜器最难其实也最容易辨别的就是皮壳,也就是铜器表面被腐蚀氧化的氧化膜,这氧化膜看起来似乎就是个化学反应,似乎很容易仿制,实则不然。

不论是放置于墓穴中,或传世品,其岁月赋予的氧化过程都是极其复杂的,生成的皮壳也极具历史感,很难通过人工手段氧化而成,所以有经验的鉴宝师瞥一眼就知真假。

说的玄乎点,这就是历史韵味。

莫川这无奈的话语,有人明白点头,有人云里雾里。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的话,还是能看得出来,这件铜炉的铜质很特殊。仔细看,这铜质十分细腻,颜色黄中带黑,很有几分藏经色的味道,这样的锻造工艺,即便是搁在现在也是十分罕见的。另外再看这炉壁扁宽、壁薄、压手,正符合明清宣德炉的特征据我所知,后世仿品宣德炉虽有精品出现,但是绝大多数却再也难以到达真品的技艺巅峰,所以铜炉铜质一辩便知。”

说到这,莫川翻开铜炉,露出炉底:“再看这款式,这炉底虽然也被抛光过,不过这阳文隶书款式还是清晰可辩,正是大明宣德年制。大家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这个德字,心上有一横,这正是宣德炉真品的标示。”

莫川之前说的话,听得不少围观好事者似懂非懂,有些听得不大懂,反正听起来似乎很牛逼的样子。但是最后一句话他们倒是听懂了,因为听懂了,所以更加好奇起来。

“哎,我听说过在印章上故意漏笔做手脚的,还没听说过宣德炉上还用这种小伎俩的。”有人感叹道。

“是啊是啊,为啥真品上就有一横”有人直接高声问道。

第二百一十三章激辩

听到围观群众的好奇,莫川笑道:“因为皇威不可冒犯,去掉一横,看似德,而非德,正好避讳年号,便是被官府抓到,也有几分周旋余地。”

莫川话刚说话,楚三笙身边一位鉴宝师开了口:“这话似乎说反了吧据我所知,真品宣德炉应该没有一横,因此当时还有省一德之称。”

这位鉴宝师话一出口,众人目光瞬间看向莫川。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四周围观的群众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忽然瞧见意见相悖之人,一个个那自然是极为兴奋。

然而内行之人就不一样了。

即便是不研究铜器,也知道一般鉴宝师不应该在这种问题上犯错误才是,怎么现在莫川还跟这人出现了分歧而对宣德炉有点研究的鉴宝师闻言顿时苦笑起来。

这些鉴宝师苦笑,莫川也是苦笑。他一开始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缺少皮壳之类关键性证据,想要佐证这是“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宣德炉”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便是莫川自己看到的资料,观点也都发生巨大的相悖,要不是莫川有天眼神通,一眼辩真假,莫川也不敢随意下定论。

莫川苦笑道:“你说的省一德我也知道,这也是目前行内正在争辩的问题,不过,我更倾向于德有一横,至于无横之德,不是仿品,也是司铸官员私铸铜炉。”

“什么死猪官员啥死猪啥意思啊”

“对啊对啊,小伙子,说人话,别绕啊,听不懂哇”

鉴宝师们还没开口,四周观众被莫川最后一句话给绕晕了,什么死猪死猪的,一个铜炉跟死猪扯上啥关系

莫川闻言道:“我说的第一个司铸,是司马迁的司,是一种主持宣德炉炼制的官员;第二个私铸,是私人的私。据书籍记载,宣德炉之所以有如此巨大成就及名气,不仅是第一批使用黄铜炼制的铜器,更是采用了十二遍冶炼。当时这第一批黄铜正是采购暹罗国的风磨铜,也就是今天的泰国,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暹罗国进贡之物,因为这批黄铜,才促使后来宣德炉的出现。”

“又因为十二炼法,每冶炼一次,原料便少一些,六炼之后几乎只剩下一半,而宣德帝财大气粗不仅要十二遍冶炼,更要加入金银等贵金属,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才令宣德炉才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也因此,后世多仿制,不过那些仿制者因为材料人工成本问题,基本达不到第一批十二精炼宣德炉的程度,不过,据说有一批宣德炉几乎与真品无异,那就是当时主持宣德炉炼制的官员在后来又召集工匠开炉炼制了一批。”

莫川侃侃而谈,那自信的姿态,令围观的群众不知不觉间多了几分信服。

此时,因为这边聚集的人群,令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尤其是当他们听说是宣德炉之时,又有一群准备吃午饭的鉴宝师聚在这里辩论,好奇之下,更是人潮汹涌接踵摩肩。

“哎,不是说那德字有没有一横嘛,咋扯到这了”有人提示转回正题。

“不怪莫老师,你们别乱插话,什么死猪不死猪得,莫老师你别听他们打岔,你继续。”有人心里急得跟猫抓似的。

莫川闻言,继续道:“回归正题。我认为德有一横,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大家看大明铜钱,也就是宣德通宝上的楷书德上明显也有一横。宣德炉作为宣德帝亲自下令铸造的宫廷御用铜器款识上怎么可能没有一横”

众人闻言哦的一声,深感太特么有道理了。

便在这时,邱老师开了口:

“这个观点我就不赞同了,宣德炉虽然是官方铸造的铜炉,然而参与者却是众多工匠及书法家,因为数量众多,参与书法家也众多,首先明朝书法本就推崇晋唐,再看晋唐书法大家,比如王羲之、陆机、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其书法德有一横,也无一横,如此款识制作出现无横大有可能,怎么能因为有横而一定认为是真品更何况现在宣德炉仿品众多,便是现在利用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仿造宣德炉那也是比比皆是,这件铜炉说不准就是仿制者故意扒皮,留款,反其道而行之,混淆视线”

“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吧,你也说了,晋唐书法有横也无横,这等于推翻之前所说真品无横的论点,那么”

“哎,莫老师,我就不赞同你这话了,你这话太绝对了,现在还没有任何考古发现可以确凿证明宣德炉款识有横无横便是真品”

“”

“”

几乎一个刹那间,莫川和这名姓邱的鉴宝师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围观的群众傻眼了,周围的鉴宝师也有些傻眼,虽然他们也都知道现在行内依旧留有大量富有争议的话题,但是此时突然因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