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穿书后,韭菜大妈考上了大学 > 第18章 逢凶化吉

第18章 逢凶化吉(1/2)

目录

第18章逢凶化吉

沈世海真不知如何回答了,张嘴楞着。

周书记脸色陡然一冷,沈三丫的钱到底从哪来的?

沈世海摇头,这两年的我知道点,以前的我真不知道。

当年你们私藏粮食花了多少钱?

三五百吧,都是我和三丫偷偷去各地买的,钱都是她掌管,具体花了多少,真不清楚。

送了多少给别人?

三丫头不相信我,说我办事不靠谱,都是请我大哥夜里偷偷送人的。当时,三丫头说,只要保证自己家没人饿得浮肿,其他都送出去,大概送了周边四五十户,都是熬不下去的。

她没说钱的出处?

说是一个好心人给她的,让她多多藏粮,等没饭吃得时候就挖出来度命。后来开大食堂,粮食被收缴了,就没法子买粮藏粮了。余下不到两百块,她全买了书,都放在队里让人学习呢。

她没说好心人是谁么?

说是路上遇到的,她也不知道是哪里人。

周书记沉吟了几秒,继续问,你家里就没放书么?

只有三丫头房里有几本。后来她又去买了两回,书店有的差不多买全了,都拉到了队里。

给大队的三百多块钱哪来的?

那是她写文章卖的,好像发在省里报刊上,叫什么稿费,对,就是稿费。

你知道发表一篇文章多少钱么?

这我听她说过,一千字四五块钱,也有八九块钱的,看写的好不好。

那你知道三百多块钱要发几篇文章么?

这我可算不出来。只知道每次出去,她都带几大本。她说是跟人合写的。

她和几个人合作过?

三四个吧。有北县的,东县的也有。她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让我在边上听。那些人我也不认识,偶尔听几句,也听不懂。

听说沈三丫现在又在和你未过门的弟媳妇合写,是真的么?

应该是真的。王家那姑娘经常来找三丫头说话。好像已经发了不少。

周书记点点头,早晨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在上工,具体不清楚。听到哭叫,赶回来三丫头就发病了,她和四丫脸上全是血,追着大队干部哭叫。好像是大队干部来要钱,三丫说没有,就吵起来了。干部就要抓三丫头走,就打了起来。

上次的三百多,大队是从沈三丫手里拿的么?

是啊。我和老婆都在上工呢,要是看见,我老婆指定不肯。三百多,可以盖五六间大瓦房呢,就这么没了。我老婆气得哭晕在地上打滚。

我记得当时。沈三丫为啥不说明是她的稿费?

她说不想让别人知道她会写东西。大队干部说捡到东西必须上缴,她就说,上缴可以,但这钱得分给大队的困难户。还让大队干部写明了收据和用处。

沈世海终于找到了机会,掏出两张纸递给周书记。这是三丫头前天给我的,让我有空交到公社去,一直没得闲。

周书记一看,一张是捐款收据和捐款用处,一张是支付清单,上面又六七十个名字,名字上面是各人手印。后面不少勾勾叉叉,打叉的有五六处写着实收数目,都比前面的支付款少。最狠的一家。写着十块,实收只有四块。

这显然是沈红莲调查出来的,可惜只查了十几家。

看着看着,周书记陡然一拍桌子。简直狗胆包天。

边上有人接过看了几眼,什么也没说走了出去。

听到外面一辆汽车启动声,很快远去。

周书记努力平复了下心情,看着吓得不轻的沈世海,勉强笑道,去,找一本沈三丫写的东西给我瞅瞅。

沈世海很快拿来一本作文簿,周书记漫不经心地翻开。

看了几眼,小声惊叹,我的天。

很快翻到第二页,看了一会,又翻到第一页。脸上一会凝重,一会眉开眼笑。

总算看完半篇草稿,直愣愣看着沈世海,看得他心里直发毛。

领——领导,小丫头片子不会写,啥也不懂,你——别在意。

周书记不管他,递给身后站着的年轻人。你崇拜的作家找到了。

秘书模样的年轻人接过,看了一页,抬眼看看周书记,又看看沈世海,语无伦次地说,这——这——这怎么可能——

周书记笑了,不是可能,是绝对,报上登的那几篇鬼故事绝对是沈三丫写的。

年轻人涨红了脸,好容易才接受了眼前的事实。

周书记笑笑,你不是说几篇鬼故事写得好么。什么妙趣横生,清新灵动,富含童趣又不乏哲理,现在可以当面夸一下作者了。

好半天,年轻人才憋出一句,小丫头这文笔,全县也算得上顶尖了。这和聊斋完全是两种风格,和各种鬼斗智斗勇,真的很有意思。我感觉这丫头后面还会写很多这样的故事。

周书记点头,她肯定准备写一个系列了,说不定还想出书呢。这才是真正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年轻人感叹,真不知这丫头脑子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奇怪的东西。

周书记说,可惜年纪太小,好多字不会写,用的都是拼音。

秘书表示理解,这样的东西,哪个编辑不喜欢。难怪一发一个准。这丫头天赋极佳,可惜老是被刺激发病。唉,人无完人。

周书记大笑,听宣传部说,这两年我们县民间上稿的很多,原来是这丫头搞的鬼。

秘书也承认,她字都识不全,只能找人合作,也是没办法的事。要是没病就好了。

周书记笑问,小丫头这文风,这行文语气,运笔习惯,你就没看出其他什么么?

就是觉得怪熟悉的。啊——想起来了,北开镇的红莲。

周书记点头,虽说一个是散文,一个是小说,但语境语感有不少相似之处。

年轻人说,这一两年,红莲几乎一天发一篇,可看多了,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周书记的意思是?

你还不明白?

年轻人一拍脑袋,啊,肯定是三丫和她合写的呀。难怪宣传部几次邀请,红莲都婉拒了,甘愿在镇上做教师。原来是她不敢冒然邀功呢。

周书记分析着,听说红莲在各个省市和国家报刊上发了上百篇,沈三丫只拿了三百多块,真不算多。

年轻人同意,难怪这小丫头不稀罕钱,成百上千得往外送,能赚到,根本就不在乎。

沈世海苦笑,我这丫头太不聚财了,手里有点钱就立即花光,没有还借了好几次呢。

书记转头问沈世海,你和三丫去过北开镇么?

沈世海只好点头,和三丫去过两次,去见一个女教师的。那三百多块钱就是那个女教师给三丫的。

你认识红莲?

红莲是谁,我不认识。

周书记笑笑,红莲是那个女教师的笔名。

笔名?什么是笔名?

周书记苦笑,沉吟着又问,听说沈三丫很会做衣服?

沈世海苦笑,甭提了,村里人都喜欢穿她做的衣服,为这事,不知贴进去多少布和针线呢。

周书记大笑,做衣服赚钱么?

沈世海摇头,送的多,收钱的少,经常亏本呢。

周书记点头,这个早就听说了。小丫头专为别人做嫁衣。

迟疑了分把钟,想想没啥好说的,周书记带头走了出去。

没想到门外东侧站了一群男女老少,看到几个干部出来,一齐跪倒磕头,哭叫出声。

青天大老爷,三丫冤枉哪。

你可要给三丫做主啊。

三丫脑子不好,不是有意要和干部作对的呀。不要抓三丫她爸啊。

闹哄哄哭诉着。

周书记左右看看,拱拱手,父老乡亲们,都起来。让好人受这么大委屈,是我这个书记不称职啊。大家伙放心,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转身问三丫住在哪,沈世海当先领路,推开门。却见三丫蹲坐在床角瑟瑟发抖。嘴里喃喃说着,不要打我,不要打我呀,我没钱了,真的没有钱了呀——过两天就有了,有二三十块呢,到手我就给你们好不。不要打我,不要打我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