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2)
前两个镜头是陆鸣自己在集中拍摄结束后去现场取景拍摄的。他还用无人机拍了社区上空的景象,现在还很少有导演在电影里放无人机拍摄的镜头,尤其是有追求的文艺片导演,可能他们觉得无人机拍出来的画面质感不够,或者觉得这是技术入侵电影,总之他们排斥无人机摄影就像排斥Netflix上的网络电影一样,他们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如果电影不能进入院线,不在大荧幕上公映,那和网络大电影又有什么区别?
也许是没什么区别,可陆鸣并不觉得一定得有什么区别,他还没有接受过导演的专业训练,画面安排全凭直觉。
很多年以后,在陆鸣沉寂一段时间后又作为新锐导演回到国内观众视野时,有人挖出了陆鸣的这部微电影,来看一下他还没有接受系统学习时的短片作品。
陆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诗人式的导演。
他总是喜欢在电影里添加一些看似无关联的镜头,有意识地弱化电影里时间线和空间转变的概念,而是以故事逻辑来展开。陆鸣并不是一个反叙事爱好者,他还是喜欢讲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他的电影并不晦涩难懂,不会让人在看完电影以后摸不着头脑,全然不知这究竟是讲了个什么故事。
他只是会设计一些非现实的镜头,穿插一些无意义的画面,暗示一种情绪和氛围,帮助他讲好一个故事。
在《好长的冬天》这部短片里,胡杨杨刚转学进学校的时候,陆鸣先给了胡杨杨一个脸部特写的镜头,然后是一个环视班级的镜头,只是镜头聚焦在同学们的手上,每个人都在写字,每个人的握笔姿势都不一样,写的习题集也不一样。镜头回到胡杨杨脸上,这次是一个全身镜头,他脸上依然很平静,但他悄悄摩挲着自己的大拇指,这个细节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安。
表现胡杨杨被校园冷暴力的时候,陆鸣选择让胡杨杨在天台发呆的镜头和同学们在教室里背单词、刷题的镜头交替出现,反复对比,反复强调。
客观存在的差异是伤人的。
其中一个镜头显得很特别,陆鸣先是拍了教室里人声鼎沸的景象,下一秒画面上就是上体育课了,教室里人都走空了,只剩下忘关的老旧风扇吱呀吱呀地转着。
风扇被遗忘了,被落下了,它兀自转着,那吱呀吱呀的声音好似是它不甘寂寞刻意发出的,可到头来只是惹人生厌。
胡杨杨就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
杨星宇改编的剧本是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但陆鸣最后拍出来的微电影的效果还是以悲凉为底色的,故事停在了胡杨杨经历一番挣扎终于考上北电的那个夏天,但他被拯救了却并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杨星宇的剧本更想表现的是一种青春的暧昧与羁绊,而陆鸣拍出来的微电影里女同学陈仪更像一个工具人,她只是一个象征符号,区别于胡杨杨冷血的父母和冷漠的其他同学,只是稍显得不同一些,身上有一点人情味。也许胡杨杨对她有一些朦胧的好感,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他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挣扎着爬出了泥沼。
你不能希冀任何人当你的救世主,你只能自救。
这是陆鸣最后为这个微电影定下的主题。
第21章 《好长的冬天》(3)
《好长的冬天》在腾飞视频上线后,短短一小时就达到了1000万播放量。这部总时长27分钟的微电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
陆鸣打开弹幕,看网友的实时评价。
上一次《生死局》他只看了一些微博网友的评论,了解大家的看法,对一些网友提出的肢体语言不自然的问题加以反思,争取在这次表演中有进步。至于那些人身攻击的谩骂话语,他只当没看见,刷过去就完事了,也不多想。
但这次他很着急,他想第一时间了解观众对这部微电影的看法和感受。这主要是因为他本人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生死局》他只是负责演绎一个经典影视剧段落改编版本,他当时的心情主要是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有态度,有演员的使命感,想要改变广大观众心目中无演技、不求上进流量的形象。
而这次不太一样,这次是他自己把握节奏讲了一个故事,讲了一个他很想分享给大家的故事。陆鸣现在很紧张,因为他在这个故事了放置了自己的真心,当你把一些很私人化的真诚想法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你总是会坐立难安的,你渴望被理解,又担心被误解。
弹幕一开始还有人在玩梗,模仿胡杨杨的口头禅:知不知道我这表多少钱?,各种刷知不知道我这XX多少钱。
刷着刷着,基调就变了,当胡杨杨的童年经历被一点点揭开面目的时候,观众不由为他感到心酸、不平。一个没有被父母用心对待过的孩子,从6岁开始就被父母当成摇钱树,还时不时被毒打一顿,他长到17岁的时候价值观扭曲是可以理解的,他需要用奢侈品来维持自己的一点优越感,才能在同龄人面前感到自在,他根本不懂该如何与人相处。
弹幕里还出现了承认自己也有进食障碍的网友,其他一些人在弹幕里安慰他们。
进食障碍作为一种心理疾病长期以来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陆鸣会想要在这样一个演技类竞技综艺里拍这样一个短片,就是希望能借由节目组的热度,帮助更多人了解进食障碍、正视进食障碍,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及早接受专业治疗,而不是一个人深更半夜爬起来,悄悄地去卫生间催吐。厌食症的死亡率高达5%-15%,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一些年轻的生命可能因此陨落,而直到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们的亲人朋友才会了解他们真实的情况,在那之前,他们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胃口不好。
陆鸣为了尽可能使微电影内容显得真实,还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厌食症患者康复视频记录。在搜寻资料以后,他才了解到厌食症不只是单纯的厌食、胃口不好而已,很多患者的发病原因是对于自己的身材要求过于严格,总是希望自己处于完美的状态,即使自己已经够瘦了,还是认为自己应该再瘦一些。
所以这个疾病最常见的发病人群是T台走秀的模特,尤其是高定秀,经常要求模特像个纸片人一样,不然就没办法穿上0码的时装走上T台。虽然近年来法国等国家在人权组织的督促下,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时装品牌雇佣过瘦的模特,但笼罩在模特行业上空的对完美身材的不懈追求的氛围并没有消散,反而还扩散开来。
现在社交媒体是如此发达,年轻女孩每天在网上看到各种原本如此或是经过PS的完美身材,开始不由自主地被这种观念绑架,审视起自己的身材来,一些女孩为了追求短期见效的瘦身成果,采用极端的节食、断食方法,长此以往,一些不幸的人就得了厌食症。
一位厌食症患者在叙述自己的感受时提到,当他看到一样食物时,他想到的不是味道如何,而是这样食材的卡路里是多少,他无法阻止自己心中的卡路里计算器开始运作。当他好不容易逼迫自己吃下一口高热量的牛排后,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按捺住那种恶心的感觉,没有把肉吐出来。但那天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他一想到自己吃了一整块牛排,就感到惶恐不安,他无法克制自己,开始在床上做卷腹,他连着做了50个卷腹,才勉强感觉好一些,躺回床上。
进食后一定要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也是厌食症患者的一种经典表现。
电影里陆鸣就设计了这个镜头,强忍着恶心吃了一块蛋糕的胡杨杨在晚上9点的时候去学校操场上跑了5圈,静悄悄的,没有人发现他的异常,同学们只当他又翘了晚自习。
胡杨杨想过自救,只是他没有办法自救。在陈仪的劝说下,胡杨杨终于走进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