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权臣的艰辛路(科举) > 《权臣的艰辛路[科举]》TXT全集下载_62

《权臣的艰辛路[科举]》TXT全集下载_62(1/2)

目录

商人是朝廷征税的大头,皇上乐的见商人争抢生意,这样一来,国库的进账就会增多。

倘若武英侯府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公然包揽考集售卖,商人们怎么可能任由事态这么发展,到头来势必有胆子大的商人告去商会。

可别小看了商人,他们地位虽低微,但他们有的是钱啊,有钱能使鬼推磨。

只要打通关系,再加上有的是权贵想扳倒武英侯府,如此一来,这些官员拿着商人的钱,借着商人的嘴,还能揪住武英侯府的小辫子,何乐而不为呢?

老侯爷为了罗家今后的发展,连罗棠笙的婚事,都能悄无声息的定给他这个小秀才,可见罗家为了明哲保身,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他们不可能为了小小书肆的利益去得罪商会,何况这点小钱罗家看不上眼,犯不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经过谢行俭一堆分析,魏席坤这来意识到,让武英侯府出面压制商人是多么异想天开的一件事。

只是一想到以后入账的银子不再像今日这样鼎盛,魏氏兄弟心里就不好受。

他们穷惯了,好不容易找到赚银子的活路,才上道呢,就被人堵住了前头的光线,他们岂能甘心?

“其实商人们逐利跟风对我们而言,未必是件坏事。”

谢行俭正色道,“我在考功司当值,且这回咱们署了大名,那些个书生暂时不知道咱们在六部,但六部的人肯定是知晓的,咱们闷声发财的事,他们看在眼里,嫉妒的人不在少数,如今有商人加入进来,倒可以划走他们的注意力,省的咱们在书肆中一枝独秀,竖在那任由他人射靶嫉恨。”

谢行俭又举例说了好些利弊,魏氏兄弟这才缓过来。

一听谢行俭说署名的事,魏席坤心有余悸道,“那些人也太魔障了,追着小叔跑了好几条街,若不是罗家小姐带着人过来帮忙,咱们现在都不一定能回家。”

谢行俭被那些狂热的书生闹得心慌,“别提了,日后你俩也小心些,读书人一旦沾上书瘾,脾气犟的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谢行俭拧着眉头,他只在上辈子看过粉丝追星的场面,没想到来到古代,他也有机会“享受”一回,且他还是那个被追捧的“明星”。

魏氏兄弟连忙点头,魏席时紧着追问,“行俭,上回在雁平,咱们和邵白兄都没有署名,怎么来了京城,你胆儿就大了?”

提起这个,谢行俭的心情随即阴天转晴,“京城博学的才子遍地都是,我之所以下心思署上咱们的大名,主要是想让咱们在这些泱泱学子中,出个头。”

“出头?”魏席坤不解,“林教谕要咱们藏拙守本份,小叔这般做会不会太惹眼?”

谢行俭淡笑,“林教谕说的不错,只这藏拙要分情况,并不是说叫咱们不管什么时候都缩着脑袋过活,我这么做,与藏不藏拙无关,在这满是人才的京城,咱们根本就不用藏拙,不止不用藏拙,还要努力的展露自己。”

魏氏兄弟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皆听的一头雾水。

谢行俭看着魏氏兄弟,缓缓开口,“你们在国子监,应该听过江南四子的名头吧?”

魏氏兄弟点头,“一进国子监就知道了,都说他们学识渊博,为人谦逊。”

谢行俭笑了笑,又问,“可听过画技超群的远洲府谢氏谢令?”

“当然!”魏席坤不假思索的道,“谢令一手出神入化的画人本领,在国子监被传的神乎其神,因为他和小叔都姓谢,我便留心多打听了一些。”

“嗬,”魏席坤嗤了一声,“咱们这批考入赤忠馆的,几乎都被塞进六部做事,唯独谢令去了都察院,真是好福气。”

“听说江南四子去了大理寺,也是个好去处。”魏席时羡慕的补充道。

“你们可知为何他们能去三司?”谢行俭双手环胸,神气的问。

“谢令有着一手丹青好本事,江南四子……”魏席坤喃喃道,“他们学问好……”

许是禀生秀才学问都不差,魏席坤单单列出江南四子这个优点,似乎有点站不住脚。

“看吧,江南四子除了学问好,你也说不出他们其他好的。”

谢行俭继续道,“天底下不乏有比江南四子更厉害的,怎么就他们入了寥大人的眼?”

魏席坤开动脑筋,将谢行俭署名考集一事联系起来思考,突然道,“我游学路过江南府时,记得江南府盛行诗文,偶有耳闻江南四子出的诗文集本尤为受江南学子捧读……”

话说一半,魏席时就懂了,惊讶的张大嘴,哦哦哦的指着谢行俭,好半天才回过神。

“行俭!”魏席时激动的手足无措,胸口起伏的厉害,“你不会是想学江南四子一样出名吧?”

“这叫造势!”

谢行俭纠正,“江南四子的才学毋庸置疑,只他们能从学风优良的江南府脱颖而出,可见他们在背后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像坤哥儿说的,借着诗文集本,将自己推出去。”

“他们能在京城崭露头角,咱们也行!诺大的京城,像咱们这样没有背景的平凡穷小子,不耍点手段造势往上爬,纵是在京城待一辈子,别人都未必知道咱们的存在。”

“妙哉!”魏席坤兴奋的拍掌,“我听别人说,皇上在殿试时,会格外关注那些名声在外的学子,哪怕你学问上有些瑕疵,皇上也会兴趣盎然的喊你上前。”

“我想说的就是这个!”

谢行俭振奋昂扬道,“能得皇上青睐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虚名不过是面圣的垫脚石罢了。”

“对对对!”

魏席坤平静的心湖似有狂浪在翻涌,“说来说去,还是小叔想的周全,当初我还劝说小叔署名时谨慎些,原是我想岔了。”

谢行俭脸上荡起一抹笑意,笑容里透着深深的骄傲。

三人聊完这些,辗转又回到考集上,谢行俭想起白日那个哭诉的瘦小书生,便将心中对考集整改的意见说了出来。

马车很快停靠在北郊巷口,三人没有因为今天看到“巨大”财富而懒惰,依旧呆在房间里整理下期考集,直到后半夜才睡去。

*

接下来几日,不出谢行俭所料,考功司上下同僚师兄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谢行俭视若无睹,认真的完成宋通交代下来的任务。

中途,于尚书找了他一趟。

谢行俭一点都不慌,于尚书隔了快一个月才找他谈话,可见这回找他不是来责骂他的,应该另有原因。

果不其然,于尚书绝口不提暂停考集出版的事,只是短短的嘱咐他在考功司要好好干,别因为赚银子而忽略了本职,本末倒置可要不得。

谢行俭恭敬的应允,答应日后一定会分清孰轻孰重。

于尚书没为难谢行俭,又说了几句就让谢行俭自行离开。

回到考功司后,谢行俭拦住正在各大书房间穿梭忙碌的宋由美。

“由美兄。”谢行俭一副半笑不笑的样子,意味深长的道,“由美兄真是看戏不嫌事大啊?”

宋由美拿书抵在脸上,憋着笑道,“你发现啦?”

谢行俭见宋由美不打自招,心头陡然生起一股说不清的气恼。

“好你个宋由美!”谢行俭努力的压住怒火,拽着宋由美的耳朵往暗处拉。

宋由美皮娇肉嫩的,哪里受的住这份苦楚,可事儿是他惹得,他只能被动的让谢行俭出气。

“说吧,罗家书肆门口,你干嘛向他们透漏我就是谢行俭?”谢行俭气出的差不多了,松开揪宋由美耳朵的手指,直截了当的问。

宋由美痛的嘴角咧咧,揉搓了一番通红的耳朵后,他才开口。

“我这不是受不了吴子原压你一道才出此下策的嘛!”

宋由美犹自觉得他没做错事,“他吴子原出的考集一般般,都能被他人所知,你出的考集那般好,却没人知晓你的才学,我……我舅使了眼色,他们就知道是你了……”

“我瞧着你也乐在其中啊——”宋由美眨眨眼,嬉皮笑脸道。

谢行俭瞪了他一眼,“那于尚书呢?”

“于尚书怎么了?”宋由美歪头。

“你不知道?”

“知道什么?”宋由美摇头。

谢行俭一噎,“于尚书突然找我,先是告诫我别因为忙着出考集而耽误了考功司的事务——”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宋由美道,“许是于尚书听到了风声,想着吏部混乱,他才接手吏部,当然不想底下人懈怠,所以才出言警训几句也未可知。”

谢行俭陷入沉思,纳闷道,“可我还是觉得古怪。”

“哪里不对劲?”宋由美皱眉。

“真不是你大嘴巴跑于尚书面前说的?”谢行俭超级怀疑。

宋由美惊的捂住嘴,支支吾吾道,“我来吏部,连于尚书的面都没见过,我哪有机会和于尚书……”

说着,宋由美笑嘻嘻的问,“于尚书跟你还说了什么啊?”

谢行俭翻了个白眼,“于尚书就像长了天眼似的,连我平日几时入睡都清楚,嘱咐我别为了挣银子而伤了身子之类的话。”

现在的领导都这么有人情味了吗?

谢行俭狐疑的将宋由美看了个遍,“我每日几时入睡,整个吏部,我唯独对你说过,若不是你泄露出去,于尚书会知道?”

宋由美心慌慌的东张西望,结巴道,“我……我见你每日困倦的厉害,所以、所以……”

“所以你跟于尚书说了?”谢行俭皮笑肉不笑。

“没!”宋由美发誓,凛然道,“只是表舅舅前日去我家,问起你的事,我一时说漏了嘴……”

谢行俭微愣,没想到“告密”的人是宋通。

想着宋通这么做是在关心他吧,所以谢行俭也就没太在意这件事。

*

可谢行俭似乎忽略了一件事。

宋通是吏部考功司的长史,他哪来的权势能说动顶头上司于尚书去关心谢行俭这个小小主事?

真要关心谢行俭,宋通直接下手就行了,要知道,宋通是谢行俭的顶头上司啊,何必多此一举惊动于尚书。

其实这件事还要追溯到敬元帝身上。

敬元帝身边有一支神秘的亲军勾子卫,有点类似于明朝设立的锦衣卫,只敬元帝这支与朱元璋很是不同,亲军勾子卫非常神秘,除了敬元帝和衙卫本人,再无第三个知晓他们是谁,且衙卫之间也是不知情的。

这些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不同于锦衣卫在明处从事侦查、逮捕、策反等特务工作,敬元帝培养的衙卫被他打散在朝廷和民间各处,从事的工作颇为复杂。

有在北疆充当节度使幕僚的文人雅士,也有在民间行商跑腿的籍籍无名之辈,还有被敬元帝安插在朝廷上下领活的官员。

宋通便是衙卫一员。

宋通可以说是敬元帝的师兄,两人学业上都是承自同一位大儒,机缘巧合下,宋通很小就被送进衙卫队训练。

出来后,宋通像常人一般参加科举,顺利进入礼部,一呆就差不多有十年之久。

期间,帮太上皇景平帝干了不少惊天动地的活。

太上皇退位后,宋通这批衙卫被转送给敬元帝。

就这样,宋通继续隐藏身份给敬元帝干活,赶走称颂馆张司业便是敬元帝下的命令,后从礼部调任至吏部,也是敬元帝的命令,甚至于培养谢行俭成为下一个徐尧律或是木庄,同样是敬元帝的意思。

所以对于谢行俭的一举一动,敬元帝通过宋通,知晓的一清二楚。

敬元帝这人,就像老侯爷说的,有魄力,有野心,但不失是一位空前绝后的明君。

敬元帝惜才,听到京城闹得沸沸扬扬的考集一事后,不但不责怪谢行俭利用职务之便偶变投隙,反而哈哈大笑,称谢行俭这个脑子有点意思。

便叫宋通多注意着谢行俭,宋通本就喜欢谢行俭,所以在回禀时,将谢行俭熬夜的事一并说了。

敬元帝最近被几个高位妃子互相算计哭闹吵得心绪不宁,已经失眠到半夜好几天了。

在御医的汤药下,敬元帝的睡眠这才好些,经过这一番折磨后,敬元帝深深地体会到熬夜失眠的痛苦。

因而听到宋通说谢行俭为了开源生财不要命的熬长夜,敬元帝之于关照人才的想法,便在于尚书进宫禀报吏部相关事宜时,随口和于尚书说了一嘴。

于尚书一惊,谢行俭这个名字,他不是没听过,这几日京城读书人之间都在传谢行俭,于尚书听得多了,便让底下的人买了一份考集回来研读,这一看可把于尚书乐了。

连忙拉来准备出城游玩的于天岚和云青梧,按着两人脑袋叫他们将考集给做了。

两人一拿到考集就头疼,不过谢行俭将答案写的简明,两人抓耳挠腮几日才将答案捋顺了,这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却让于尚书看的热泪盈眶,直呼儿子和外甥有救了。

因为这件事,于尚书对于谢行俭借考功司职务之便的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于尚书没想到,谢行俭的考集竟然还惊动了皇上。

出宫后,于尚书连手上的活都顾不上忙,就让人把谢行俭喊来。

先抑后扬,于尚书首先出于上司的角度,警告谢行俭一番,随后再委婉的将皇上劝诫他勿熬夜的话说了出来。

如此一来,才有了以上的事,因这里面弯弯绕绕太多,谢行俭毫不知情,所以才会误以为是宋由美无聊“高密”给于尚书的。

因为有敬元帝的关注,接下来,于尚书便有意无意的将视线投在谢行俭身上。

所以,考功司的同僚们以为谢行俭肆无忌惮的运用职务之便赚银子,是因为背后有于尚书撑腰,众人这么一想,心道活该谢行俭能赚银子,谁叫他们没这福分呢。

这几日,谢行俭体感考功司的师兄们对他的态度变得客气很多。

正当谢行俭陷入沉思之中时,在吏部时常神龙不见尾的于尚书每隔几日就来一趟考功司,时不时的还关怀下考功司几十位小主事。

这下,考功司师兄同僚们看谢行俭的眼神更加与众不同了,有些之前还不相信谢行俭和于尚书有瓜葛的人,这下不信也得信了。

要知道,在谢行俭没有来考功司之前,日理万机的于尚书连考功司的门都没踏进过,如今却见天的往考功司跑,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谢行俭渐渐的也感觉到于尚书对他的特殊,好在于尚书适可而止,来了几回后便停了,因此,谢行俭在考功司的生活也慢慢的趋于平静。

不过,考功司里,关于谢行俭拥有强大背景的流言经久不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