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TXT全集下载_65(1/2)
冯宛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蔡琰生怕黄月英再说出什么出格的话,只好佯怒下了车,和周瑜走到一旁。黄月英得意地扬扬眉,转身对冯宛、张子夫说道:“你们啊,也抓紧些,看中了谁就主动些。为什么要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被别人抢了去再哭可就晚了。”
张子夫咬着手指头,连连点头。“我也觉得阿楚妹妹说得有理,凭什么男子喜欢谁可以抢,我们女子就只能等着别人来抢?我们也可以去抢嘛。”
冯宛幽幽说道:“阿楚,你有个开明的父亲,虽是个女儿身,却是当儿子宠的。我们哪能和你比。”
黄月英眉毛一挑,得意洋洋。“你看中了谁?我帮你啊。”
冯宛斜睨了她一眼,笑而不语。
第280章 李严
祭文原本决定由蔡邕写,石碑都已经刻好了,就等着树起来。孙策临时决定由蔡琰写,一切都要推倒重来。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刻碑来不及,可以先书丹,正好再让蔡琰亮一下她的书法。
蔡琰文思敏捷,几乎是一挥而就。孙策是半文盲,勉强知道她在说什么,却看不出妙处。杜袭读了文稿之后,却眼前一亮,赞不绝口,连称蔡琰是女中魁首,不亚男子,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也佳。孙策和他开玩笑说,那就请她给你曾祖父的画像写赞吧。杜袭笑着说求之不得,欢天喜地的去准备了。他做事极有章程,预备的石料不少,并不费事,说一声就行。
见时间已经延误,急也没用,孙策索性将行程延后两天,借着这次机会和世家进行接触。在他的示意下,阎象放出风声,孙策有意转让一些技术,包括转让费都可以分期支付,还要采购一些大宗的办公物资,量大价优,还可以前先期付款,帮助扩大生产。
消息一放出,立刻有人动心,阎象、黄承彦也和蔡邕一样忙了起来,不断有人来问候,或是拐弯抹角,或是开门见山,询问有哪些项目可以合作,又要采购哪些物资。
阎象、黄承彦很默契,只谈意向,不给承诺,最后给谁不给谁,只有孙策能定。
抓住时间空隙,孙策和周瑜、阎象等人商议,拟出一个待办事务的清单,算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草案。孙策实际行政经验很少,他只提供大方向,具体事务还是由阎象处理。杜袭虽然决定要离职返乡,但他还是参与了会议,提了一些意见。
阎象对杜袭非常欣赏,对他的离职表示极为遗憾,但他和孙策的意见一样,绝不勉强任何一个人。宁可暂时辛苦一点,也不强留谁,力争好聚好散。
随着离职返乡的人员名单确定,替补人员的确定也很快提上了日程。在阎象报上来的名单中,孙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李严李正方。他不知道是不是历史上那个李严,但是从年龄和籍贯来看应该不会错。
通常情况下,阎象报上来的名单孙策只是看一下,一般不会约见,更不会否决,哪怕里面有些人未必合适。阎象是袁术旧部中最配合的一个,这点面子孙策要给,实在不合适,到时候自有考核说话,阎象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但是这个李严,孙策很想见一见。
阎象二话没说,立刻把李严叫了过来。李严现在是户曹从吏,是太守府的一员,只是他前段时间一直在各县催缴钱粮,不在宛城,所以孙策没见着。也正是因为他办差勤勉,阎象才觉得他是可造之材,这才列入升职名单。
李严很年轻,比孙策还小两岁,过了年才十六,在太守府做事也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是孙策入主南阳之后才入职的萌新,但他眼神很坚定,而且胆子很大。面对孙策,他昂然直视,没有一点胆怯之意。
“读过什么书?”
“论语,孝经,左传。”李严顿了顿,又道:“战国策,孙吴兵法。”
“喜欢统兵?”
“我……想出将入相。”
“既然想统兵,为什么没去讲武堂求学,却做了郡吏?你这个年龄,如果进讲武堂学一年半载,再到军中任职,应该很快就能出人头地。”
李严迟疑了片刻,重新抬起头,眼神更加锐利。“城外的田产被将军分了,城里的宅第又毁于战事,生活困顿,做郡吏能领俸禄,养家糊口,解燃眉之急。”
孙策被他的眼神刺得心中一紧,随即又笑了。“你家原来很有钱?”
“不算有钱,几代人辛苦,才积攒了良田二百五十亩,宅院一区。”
“家中有多少人?”
“祖母,父母,未婚的叔父二人,小姑一人,兄弟三人,妹妹两人。”
孙策大致估算了一下。李家这情况最多算温饱,离豪强还差得很远,应该属于被误伤的那一类。要不然李严不至于还有两个叔叔未婚,这种事不稀奇,一个政策推行过程中肯定会走形,何况这次是暴风骤雨式的敌我斗争。
“你家这样的情况多吗?”
“不少,我这几个月周巡各县,看到不下百十起。我已经全部记录在案,呈报阎府君。”
阎象表示认可,的确收到了李严的报告,但是还没有报给孙策。
孙策点点头,看看手里的李严升迁计划。李严原本只是户曹的一个斗食小吏,阎象打算将他安排到宛县的县丞手下为吏,俸禄百石,算是升半级,很妥贴的一个安排。孙策将计划还给阎象。
“安排人员清查这类被误伤的中等门户,能还的还,不能还的按价补偿,妥善安置。”
“喏。”阎象接过计划,又用眼神示意孙策如何安排李严。他看得出来,孙策对李严很欣赏。孙策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鼓励了李严几句,嘱咐他有机会去讲武堂旁听。李严致谢,躬身而退。
“将军,要不要重新调整一下?”
孙策看看阎象。“你之前怎么打算的?”
“我很欣赏他,但他才十六岁,升得太快容易引起老吏的排挤。他性子又刚硬,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来,所以才将他升半级,等他再熟悉一段时间,做出成绩,再行提拔。”
“你的方案很好,我觉得没必要调整。”孙策双手抱膝,仰起头,看着远处三两成群的名士。“阎君,名士们看不起咱们,咱们也看不起他们,不搞月旦评那一套。不相马,只赛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能者上,不能者让。慢一点没关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烈火烹油看着热闹,却坚持不了多久。董卓覆辙在前,王允马上又要步其后尘,我们不能学他们。”
阎象目光微闪。“将军,你觉得长安难安?”
孙策笑笑。“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王允一把年纪,改不了了。”
“那我们是不是暂缓遣返关中人?”
“不用刻意放缓,顺其自然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些代价是避免不了的。你费心费力的救他们,他们未必感激你,说不定还把你当仇人呢。”孙策顿了顿,又道:“不过,做些准备还是好的,我估摸着有些人就算走了,很快还会回来。”
第281章 王允
长安,司徒府正堂。
王允居中而坐,面色铁青,清瘦修长的身躯挺直如节,稀疏的眉毛耷拉着,两根特别长的黑眉夹杂在一堆白眉中,特别乍眼。他眼神冷峻,看着大步走进来的吕布,一言不发,丝毫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
还在堂上,吕布就感觉到了王允的目光,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王允情绪不对,还以为王允是向他行注目视,哈哈一笑,一个箭步纵身上了台阶,双手扶着门框,抬起脚,立刻有卫士上前替他脱下战靴,露出丝质的足衣,光鲜刺目。那一瞬间,王允的眼神缩了一下。
吕布浑然不觉,大步进了堂,左右看了一眼,在王允右手边的首席坐下,大大咧咧地说道:“王公,这么急请我来,有什么事?我正安排受降呢,牛辅等人快到潼关了。”
“有件大事,要和温侯商量。”王允抚着胡须,淡淡地说道:“你有一位旧相识,从南阳回来了。”
吕布好奇不已。“我的旧相识?谁啊?”
王允拍拍手,一人从门外闪出,进了门,来到吕布面前,躬身一拜,正是张辽。吕布定睛一看,大喜过望。“文远,怎么是你?你还活着?太好了,太好了。我还以你和徐荣一样全军覆没了呢。”
张辽尴尬之极,不知道如何回答。
王允皱皱眉。“张辽,你把南阳平叛的经过再说了一遍与温侯听。”
“喏。”张辽又把南阳的战事经过说了一遍。在此之前,他已经对王允说了一次,但王允没给他任何答复,只是让他等着。现在看到吕布,他大概知道王允的意思了,说得更加详细。
吕布听完,剑眉微挑。“这么说,徐荣战死了?”
张辽沉默片刻。“下落不明,生死难料。”
吕布没有再追究徐荣的生死,指指身边的位置。“回来就好,坐吧,以后跟着我,还像以前一样,我们并肩战斗。”
张辽却没有坐,目光转向王允。王允一动不动,像是没听到吕布的话,淡淡的说道:“温侯,请你来,是有件事想和你商量。孙策占据南阳,该如何处置?”
吕布大笑。“这有什么好商量的。当初关东州郡讨董,孙坚作战最力,西凉军皆称之为猛虎,很是畏惧。这次又击败牛辅,让他无功而返,是有功之人,自然要大加奖赏。虎父无犬子,孙策小小年纪就如此善战,我大汉又多一员猛将,中兴可期啊。”
王允眉心渐渐蹙起,提高了声音。“温侯,孙坚自领豫州牧,孙策先是取襄阳,后占南阳,屠戮英豪,还赶走了荆州刺史刘表,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只怕非朝廷之福啊,难道就这样听之任之?”
吕布这才意识到王允话锋不对,尴尬不已,讪讪地收了笑容。“那……王公的意思是?”
“我已经让冯方赶回南阳,劝孙策改邪归正,向朝廷效忠。估计时日,冯方此刻应该已经到了宛城。不过孙策年少无知,又自恃骁勇,大胜之后,未必肯听逆耳之言,终究难免会有一战。放眼天下,若论勇武,非温侯莫属。如果温侯能统兵出征,平定南阳,乃朝廷之福。”
吕布耷拉下了眼皮,一声不吭,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王公,非是我不肯出征,也不是我惧怕孙家父子,而是长安初定,胡轸在蓝田,牛辅在潼关,是降是叛,尚未可知。就算我想征讨南阳也无路可走啊。依我之见,还是先解决了西凉残部再说吧。”他拱拱手。“王公,曹将军还在等我商议军务,我就不陪王公说话了。文远是我的旧友,忠勇无双,既然回来了,就让他跟着我吧。”
不等王允说话,吕布拉着张辽就走。张辽很尴尬,却又拗不过吕布,被他拉得踉踉跄跄,连鞋都来不及拔上。出了司徒府,吕布才松开他,翻身跳上赤兔马,招呼道:“文远,跟我回大营。”
“君侯,这样不好吧?我看司徒有不悦之意。”
“有什么不好。”吕布不以为然,挥挥手。“王公虽然忠义,但他不懂军事。这时候征什么南阳,逼孙家父子造反吗?我虽然没见过孙策,但他能和你战成平手,想来不弱。还有那个黄忠,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他较量较量射艺,但不是现在。走,回营去,见见老朋友,大醉一场,去去晦气。”
王允坐在堂上,重重地吐了一口气。士孙瑞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他中等身材,微粗圆脸,两眼有神。他坐在王允对面,还没说话,先摇摇头,叹了一口气。王允瞅了他一眼。
“君荣,有话直说,何必故作玄虚,效说客举止。”
“子师,董卓虽诛,西凉诸将犹在关中,长安危如积薪,此时不宜激怒关东。且吕布有功,尚赖他保卫天子,子师亦不宜将他当作普通将领对待……”
“区区剑客,何尝有功。有功者,你我也。”王允不以为然,脸色却缓和了些。他抚着胡须,若有所思。“君荣,你说孙坚父子能听从朝廷诏令吗?我听张辽所言,孙策错乱国家制度,诛杀荆州英豪,手段比孙坚更暴虐。我担心迟则生变啊。说起来,当初你如果去南阳,哪会有现在的事。”
“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还是想想眼前的事吧。子师,孙坚虽然粗猛好杀,但是忠于朝廷,当无可疑,若以朱儁节制关东诸将,以皇甫嵩驻蓝田,以曹操、吕布守长安,纵使孙坚父子有不臣之义,也无能为事。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先赦免凉州诸将,遣送归乡,以免夜长梦多……”
王允眉头紧皱,连连摇头。“君荣,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不下赦书为佳。”
士孙瑞大急。“子师,这不是已经说好了吗?”
“君荣,你别急,听我说。下赦书,就是说他们有罪。既然将他们定为罪人,就算下了赦书,他们也难免心中不安。不如不下赦书,视他们与其他将士无二,再依次调遣各处驻防。他们心中感激,岂不是化害为利,一举两得?”
士孙瑞连连摇头。“子师,如此一来,他们在颍川、南阳的暴行岂不成了官军所为?”
“如果朝廷认定他们有罪,那征伐南阳岂不成了乱命,孙策岂不是有功之臣?孙策尚不能平定,又如何能让关东诸将俯首,奉朝廷正朔?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君荣,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啊。”
士孙瑞看着王允,哑口无言。他半晌才道:“子师,你变了,变得我不敢认你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