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寒门状元 > 《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1024

《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1024(1/2)

目录

现在让惠娘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个当娘的,还狠心地把孩子送走,而孩子未必能记得她,这会激发她无限的遐想,不可避免地勾起伤心事。

惠娘的情绪稍微有变化,李衿马上改口:“泓儿那么聪明,应该会记得我。回头让老爷送一些他喜欢的麦芽糖过去……”

惠娘手里拿着账册,有些心不在焉,“记不记得都没关系,他现在算是个没娘的孩子,留在沈家对他才是最好的,难道跟着我们吃苦?老爷回来你不许在他面前提及泓儿,更不能说去看他的事。”

“就怕老爷自己会提。”李衿若有所思说了一句。

惠娘叹道:“沈家搬来新城才是当前头等大事……还记得在京城时的情况吗?只要老爷跟家里人在一起,就很少过来,我们毕竟是外宅的女人,不能比的……过去几个月,老爷几乎每天都会在咱们这儿留宿过夜,以后可能就会很少见到老爷……你要抓紧了。”

“抓紧什么?”

李衿有些跟不上惠娘的节奏。

惠娘白了李衿一眼:“赶紧有身孕,你现在年轻,现在不努力要等到什么时候?”

李衿面色大窘:“有些事,不是想有就有的啊。其实我一直都在调理身体呢。”

惠娘没好气地道:“调理身子是一回事,更需要让老爷垂青,要是不知道怎么伺候老爷就多问,不行找那些婆子回来好好教你一番。”

“姐姐……”

李衿因为太尴尬,娇嗔地跺了跺脚。

惠娘道:“话粗理不粗,我现在身子大不如前,想再有身孕已不太容易,而你还年轻,一个人真正年轻也就那么几年,女人到底不是男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实用不着我教你,老爷回来更要知道疼人,让老爷多垂青。误了这几年,可就是耽误一辈子。”

……

……

惠娘和李衿探讨继续为沈溪生孩子的事。

惠娘自己已不抱太大希望,一来是因为惠娘年岁在那儿摆着,二来是因为她想把自己的心思都放在沈泓身上,好像再生孩子是对沈泓和她以前生活的一种背叛。

至于李衿则因为年轻,对很多事并没有那么看重。

惠娘是“过来人”,对李衿的提点会更多一些,或许在商业天赋上李衿并不落于惠娘之下,但在做一个女人上,显然惠娘更有发言权一些。

哪怕惠娘的年岁的确是有些老了,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失去沈溪的宠爱,反而是李衿更像是惠娘身边的一个陪衬。

就在惠娘和李衿在说事的时候,随安和东喜到了旁边的屋子。

惠娘让她们过来做功课,做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然后把有关商业名词写下来,先死记硬背,然后再活学活用。

随安在那儿认真写着,东喜则有旁的心思,躲在屏风后的墙角里,偷听隔壁说话。

“好像在说我们呀……”

过了半晌,东喜回来神秘兮兮说道。

随安抬头看了她一眼,“夫人对我们很失望,还不快学?”

东喜道:“我们又不是孩子了,学东西哪里有那么快啊?之前学的字,过几天就忘了,还不如多学一些别的东西呢。”

随安好奇地问道:“学什么?”

东喜笑呵呵地道:“就是学怎么伺候男人啊!这院子里平时没有男人,只有老爷会过来,得到老爷的垂青比什么都重要……真被老爷看上了,以后还用做什么?等做一个少奶奶就行了。”

随安重新低下头,没好气地道:“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东喜跟着坐下来,道:“我知道你不想这么做,我跟你不一样,老爷是因为你才把我带来的,就算你不做事也可以当少奶奶,但我就不行了,我始终只是个丫鬟,甚至连丫鬟都不如。夫人想把我送给老爷,其实算是对我好吧,可惜老爷眼界太高,根本看不上我们。”

或许东喜说的话有些伤感,随安停下笔,也开始想心事。

东喜道:“不过有夫人和少夫人在,以后咱们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不如你跟我一起啊,我们是从勾栏院里出来的,难道还不如一个普通的通房丫头?”

随安摇摇头道:“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也不想知道,我只是想做好夫人交待的事情。”

东喜有些着急:“你还不知道两位夫人在旁边屋子说什么吧?她们在说给老爷生孩子的事情,之前少爷走了,这院子里太冷清,谁能为老爷生下一个孩子,那就是这院子的半个主人,如果是我们的话……”

“别说了。”

随安坚定地道,“还没学会夫人教的东西,我不去想旁的。若是夫人觉得我们应该去伺候老爷,我们便去,若不然的话,我们就把夫人交待的事情做好就成。”

第二五三八章 扼杀于摇篮

沈溪取得平倭战事决定性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开战前关于沈溪的消息传播得很慢,但在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倭寇和佛郎机联军,取得百年来东亚地区最大规模海战胜利的消息传开后,捷报满天飞,不过两天时间,消息便传到京城。

这些日子修身养性不与人争论的谢迁,突然如芒刺在背。

不声不响中,沈溪再次对谢迁和朝廷体系造成极大冲击,让谢迁不知该如何应对。

“于乔,你别太勉强了。”

谢迁到五军都督府拜会张懋、夏儒时,张懋直接劝说,让他看开些。

谢迁显然有心结。

有关沈溪之事他已千万般提防,不想依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谢迁倒也没发怒,只是语气颇有些无奈:“本以为之厚要在江南停留个两三年,陛下去了只会制造麻烦,耽误战机,得胜的日子会无限期延后……谁曾想他居然把开战时间提前了,还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张懋笑道:“如此说来,于乔你是担心之厚早一步回京咯?”

谢迁没回答,因为张懋的话切中他所想。

本来以为至少两三年内看不到沈溪,朝廷可以将其影响力降低,就算沈溪头上戴着两部尚书的乌纱帽,但朝中事务基本都交给属官去做,在这期间沈溪就是挂着尚书衔当地方官,甚至连地方事务都很难干涉,单纯只是领兵作战的将领。

却未曾想,沈溪用一年时间,先是平定中原叛乱,继而又荡平江南倭寇主力,超额完成任务。

谢迁马上面对沈溪回朝问政的情况,朝廷局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一旁夏儒问道:“如今陛下在江南,沈尚书没那么早回来吧?”

这问题,夏儒更多还是在问张懋。

近来夏儒跟谢迁是有了一些走动,算是混了个脸熟,也有一定交情,但涉及沈溪回朝这样一件对朝廷影响深远的事情,夏儒的发言权始终不足,而论私下交情,夏儒跟张懋可以到无话不谈的地步。

张懋点点头:“陛下在江南,一时半会儿不急着回来,指不定圣驾还要去西南或者再往南边走走呢?”

谢迁没有理会,因为他听出张懋这话安慰大过实际。

谢迁道:“接下来就该论功行赏了……之厚仅领兵两万,便先后取得中原平乱和荡平倭寇的功绩,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他如今贵为公爵,自己没法再升了,不过手下有功将士却不能埋没……朝廷会大力提拔,将这些人分封各处,镇守疆土。”

“哦。”

张懋脸上露出会意之色。

谢迁知道没法从削减沈溪权力入手,就把沈溪身边精兵良将分别调到他处,逐步瓦解沈溪手里的权力,尤其是兵权。

谢迁再道:“我会请旨陛下,由陛下颁赏功臣,留守新城的将士先一步调走,然后以江南兵马换防……毕竟江南地方军务还要靠本地人马支应,我会跟南京兵部和守备衙门打招呼,让他们全力配合!”

张懋问道:“不知老朽能帮于乔你什么忙?”

谢迁想了想,脸上满是为难之色,最后幽幽叹了口气:“希望国公爷可以帮忙在朝中多走动,尤其是五军都督府那边,一定要顶住来自陛下跟兵部的压力……老夫还有要事,告辞了!”

……

……

“谢于乔这算什么?鸟尽弓藏么?怎么一大把年纪了还如此看不开?”

谢迁在前时,张懋说得好好的,会全力配合,可当人离开,张懋便改变态度,跟夏儒叙话时带着揶揄的意味。

别人对张懋了解不多,夏儒却很清楚,最近张懋总在说孙子张仑的事,这次张仑出征表现优异,已可顺利接班英国公之位,对此张懋非常欣慰。

之前张懋本有意协助谢迁解除沈溪的兵权,但事到临头却要考虑这么做是否合适。

张懋在军中地位卓然,跟沈溪交恶并不符合他的利益,尤其是张仑通过沈溪累积资历,获得军功,突然翻脸打压沈溪,一来有忘恩负义的嫌疑,二则一旦跟沈溪产生直接冲突,失败的话那以后属于英国公的话语权就要旁落,这是张懋不愿看到的一幕。

夏儒低着头:“听于乔之意,对之厚似非常忌惮,急于逼迫其把兵权交出来?”

张懋本已站起来,闻言嗤笑一声:“想是这么想的,但关键还要看陛下态度如何……现在陛下对之厚的信任到了何种地步?若是换作一般功臣或许会被陛下猜忌,但换作之厚……”

“入朝以来,之厚从不结党营私,只跟陛下志同道合……陛下在朝中遭到的反对声音不少,只有之厚力挺……陛下正是以之厚军功来震慑万民,怎会于此时轻易便将之厚给拉下马来?”

夏儒仔细想了想,不由苦笑点头:“听你这么一说,确实如此。”

张懋道:“以往的功臣都怕被皇帝猜忌,唯独之厚对此最不担忧,他年纪太轻,再有能耐,要谋逆造反天下会有几人景从?这话是有些大不敬,不过道理就是如此,现在他还没怎样,朝中便尽是攻讦声,谁会相信他造反?”

“若再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等于乔和你我都从朝中退下来,之厚没有对手,到那时不用我们操心,陛下就会自己动手了。”

夏儒有些疑问:“那意思是要耐心等待?但问题是等于乔退出朝堂,那时之厚岂非羽翼更丰满?”

张懋摇头道:“我们能等,这本来就跟我们勋贵关系不大,但有些人却等不了。现在涉及的已非朝廷权力之争,而是复杂的派系斗争……咱倒没什么,混吃等死罢了,有些人能等下去吗?”

夏儒再次想了想,问道:“难道是张氏外戚?”

张懋摇头:“不单是外戚……听说南边正有人图谋不轨,还是皇族,难道陛下会置之不理?”

“当今天子登基后,四海内纷争够多了,先是西北鞑靼人,再是中原乱民,还有江南倭寇,接着又是王亲贵胄造反……说到底,太多人觊觎皇位,当今圣上年轻气盛,不问朝政,让很多人觉得有机可趁。”

夏儒接连点头,对张懋推崇备至。

夏儒问道:“那以现在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

“等着吧。”

张懋道,“这场纷争的矛头并不指向我们,全是冲着之厚去的,但以之厚的手腕,难道不会做什么?几年下来他在朝堂内羽翼渐丰,现在除了战场上的成就外,不算锋芒毕露。等他展露棱角时,一场清洗在所难免!”

……

……

紫禁城,永寿宫。

二更鼓敲响。

张太后早早吃过晚饭便睡下,忽然被吵醒有人求见。

张太后换了身衣服出来,见高凤站在堂下,神情拘谨,似乎有什么大事。

行礼问候后,高凤将沈溪于江南取得大捷的情况跟张太后禀明。

张太后放下手中的玉如意:“这位沈尚书取得功勋并非一次两次,不过是打了一场海战,侥幸赢了而已……跟以前的功绩相比,实在有些微不足道。”

高凤心思慧黠,能力平庸却有足够的政治头脑。

听张太后称呼沈溪为“沈尚书”,高凤便知张太后不认可沈溪国公的身份。

以前张太后对沈溪还有些倚重,毕竟那是国之栋梁,她儿子的凭靠,但现在沈溪做了外戚,威胁到张家人的地位,加上沈溪与张氏兄弟有着恩怨纠葛,自然要处处针对了。

高凤再道:“陛下暂且未封赏,不过料想就在这几天,另外南边那位宁王……派人来给娘娘您送礼。”

张太后摇头:“这孩子倒是有心,年岁不大,却会做人,地方上那些藩王,都该向他学学,明白自己的本份!”

高凤笑道:“娘娘说的是,宁王送礼是为了对娘娘您表示孝敬,东西其实不多,以地方土特产为主……娘娘若觉得不妥,可以跟宁王的使者说,让其带回去就是。”

张太后想了想,摇头道:“算了,留下吧。”

“是,娘娘。”

高凤恭敬地回道,表情轻松许多,好像完成某种交托……宁王送礼,他从中穿针引线,自然也会得到诸多好处。

张太后道:“沈家听说举家离开京城南下,你有去查查他们为何走吗?”

高凤一怔,随即道:“回太后娘娘,老奴去问过,好似是陛下传旨让随军亲眷往新城,这还是沈尚书自己所做提请。沈家离开京城……也算是好事吧。”

说话时,高凤观察张太后的反应,想知道张太后对此事的态度。

张太后有些生气:“全都去了江南,连皇上和那个小丫头去了,这成何体统?难道他们以后不回京城了吗?当皇帝的却不在京师坐镇,一次次出巡,这样下去,朝廷是要出乱子的。”

高凤道:“京城有谢阁老坐镇,到现在没出任何差错,朝廷很安稳。”

“那就赶紧派人催促皇上回来,不管用什么理由,说西北边疆有战乱也可,或者说有人觊觎他的皇位。”张太后道,“当皇帝的一点危机感没有,他的江山被人抢去怎么办?他到现在还没子嗣……”

言语间,张太后有诸多埋怨。

高凤不敢搭话,低头不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