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416(1/2)
说着,朱祐樘站了起来,目光炯炯,逼迫在场大臣表态。
大臣们此时已经没法再回避,皆都下跪,奏请:“陛下,臣等愿往!”
一时间,刘健和李东阳,还有张懋等武将都不得不下跪,朱祐樘看着毕恭毕敬的大臣们,脸上露出宽慰之色,道:
“诸位卿家乃朕之左膀右臂,朕岂能让诸位犯险?太子效忠社稷之心天日可表,朕心甚慰……谢先生、李先生,便以你二人督导,亲自护送太子前往正阳门,不知你们可否替朕完成教导太子的重任?”
谢迁一听自己这把老骨头要上正阳门,心里发怵,但想到国难当头,朝中这些顶级文臣中他算是最年轻的,不得不硬着头皮领受差事。
李东阳的态度跟谢迁差不多,最后二人俯首听命:“遵旨!”
朱祐樘脸上满是安慰之色,笑道:“好!有两位卿家助朕陪同太子上正阳门,朕心宽慰,熊侍郎,从即日起,京城调兵之事暂由你负责,如何?”
皇帝突然说出如此话语,用意明显,朱佑樘显然对刘健之前一系列军事部署不是很满意,想要改弦易辙。
熊绣哪里敢有丝毫犹豫,当即俯首领命:“臣遵旨!”
刘健脸色铁青,他没想到自己会被皇帝直接剥夺统调兵马大权。
朱祐樘又安排六部协调防守城池,最后轻叹:“朕身体大不如前,可能没多少时日了,诸位卿家,太子将来成就如何全看诸位辅佐,朕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请尽心尽力,不负朕之期望!”
说完,朱祐樘对满朝文武鞠躬致礼,大臣们不敢怠慢,赶紧磕头还礼。
这会儿朱厚照却是一脸的懵逼……我说的重点难道不是说主动出击吗?怎么变成督战了?那和以前有什么区别?
朱祐樘可没顾忌熊孩子的感受,当下屏退众大臣,唯独留下谢迁和李东阳。他要交待些事,让两位阁臣把太子送上城头,再尽快把太子从城头带下来。
第一二三二章 先行联络
十一月五日。
居庸关南口城门楼上。
沈溪率军进入居庸关,原本打算于次日率领大军回京勤王,谁知道鞑子向南口增兵,甚至还以攻代守,几次向居庸关南城墙发起攻城作战,沈溪不得不先把鞑子打退再言进兵之事。
连续大战下来,鞑子遭遇明军佛郎机炮以及弓弩、投石机等打击,死伤惨重,不得不退出南口,改而以零星骑兵监视骚扰。
沈溪手头可供差遣的将领不少,比如之前就跟随他的京营把总胡嵩跃、刘序和朱烈,大舅子林恒以及跟他一起长大的好兄弟王陵之,还有刘大夏派出的几名骑兵千户王靖链、徐琨和孙杭,再加上隆庆卫指挥使李频,可以说人才济济。
沈溪麾下总兵力已经膨胀到二万五千之数,如果再加上临时征调的民夫,他的这一路兵马甚至可以达到三万人,但真正有战斗力的,还是之前在土木堡经受过大战考验的八千步卒以及刘大夏派回的骑兵,这路骑兵也是刘大夏能击败火筛部、光复宁夏镇的中坚力量。
不过,沈溪不能把所有人都带回京师,经过协商,沈溪还是决定让李频带领五千兵马镇守,这样真正能回京师勤王的只有两万人,但这已经是沈溪领兵最多的一次。
虽然这几天在居庸关留下差不多一千鞑子头颅,但通过之前鞑子攻城,沈溪大致得出南口周边地区的鞑子恐怕有万骑,前往京师的路上定然困难重重,因此在鞑子撤退后,沈溪并未马上出兵,时间虽然非常紧迫,但他怕自己的兵马没到京师就在鞑子连续不断的袭扰下全军覆没。
“师兄,你给我两千骑兵,我先杀回京师,绝对能把京师周围的鞑子全给灭了……如果你觉得两千太多,给我一千骑兵也是可以的……”
王陵之在取得居庸关以北跟亦不剌部的大捷后,心气十足,就想着如何建功立业,似乎只要他领兵所到之处,鞑靼人就会土崩瓦解,这让沈溪一阵无语。
自己一手教导出来的师弟,怎么始终都不会用脑子呢?武力值高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固然可以鼓舞军心士气,打开胜利之门,但若遇事只会一味逞强,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沈溪此时正在城楼上查看情况,留下来跟随李频防守城塞的兵马仅有五千,但一定要保证这个雄关的绝对安全,如此才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进则回援京师,令鞑靼兵马土崩瓦解,退则固守居庸关,继续打防守战,跟鞑靼人巧妙周旋。
沈溪似笑非笑地问道:“你知道鞑子有多少兵马?”
王陵之思考了一下,道:“听说……有十几万?”
沈溪瞄了他一眼,问道:“十几万在你听来,就跟三五百相仿,你可知道十几万是个什么概念?”
王陵之一甩手道:“我管他呢,十几万也好,三五百也罢,只要我不死,在前面杀开一条血路,那鞑子的防守阵型就会被我军冲开,后续兵马就可以趁机进行掩杀……这还是师兄你教给我的呢,骑兵的优势就在于冲击,打不开鞑子阵型的口子,要骑兵干嘛?”
沈溪笑了笑,之前他觉得王陵之除了一身蛮力再无优点,但听王陵之对于骑兵优势的分析,又觉得这小子还是有几分头脑的,看来可以抢救一二。
“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彻地连天。十万的概念就是你一个回合杀一人,但杀一天下来很可能都只杀了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你的骑术和武功,大概能坚持个小半天,但军中将士谁能陪你一路杀到底?等最后你身后的官兵悉数葬送,你的侧翼没有了掩护,你也逃脱不了兵败身亡的命运!”
“打仗一定要学会用脑子!我们前往京城这一路上,即将遭遇各路鞑靼兵马,如果我们不小心谨慎的话,足以让我们进退失据,进而全军覆没。居庸关往京城不过咫尺之遥,但若是不能好好把握时机,京城内又没有援军出城与我军配合的话,此战会非常困难!”沈溪侃侃而谈。
王陵之听得一愣一愣的,最后他眨了眨眼,问道:“所以呢,师兄?”
沈溪没好气地说道:“所以,你就给我老老实实待着,没让你出兵,你就安心等待,让你上阵,那便带着你的人马以一往无前的气势杀出去,完成我交给的任务。”
“凌之,你的勇猛我很欣赏,但你的冲动和鲁莽,却是我担心的,战场上凭借武勇即便能以一敌十甚至敌百,也绝对不可能有千人敌、万人敌,而智谋却可以破兵百万,莽夫只会落得个惨淡收场的结局!”
王陵之挠挠头道:“师兄,你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平日在军中,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笨,只是你太聪明了,在你面前我才会显得一无是处。如果师兄的智慧能借我一点就好了,那样我就有勇有谋,可以做到天下无敌!”
“净想好事!回去整顿兵马,今夜就要起行了!”沈溪摇了摇头道。
“得令!”
王陵之听说晚上就会出兵,顿时兴奋地找不到北,赶紧下城头去做准备。他刚刚从马道上下来,见到林恒匆忙而至,王陵之乐呵呵地打招呼:“老林,好啊!”
林恒在军中地位比王陵之高,但他很钦佩在战场上一往无前的王陵之,拱拱手道:“王小将军,本将前来拜见沈大人!”
王陵之看了眼头顶,见沈溪正在往这边看,顿时觉得一阵自豪,以为沈溪对自己“另眼相看”,眉飞色舞地说:
“沈大人就在上面,他说今晚就要起行,我先去整顿兵马,让弟兄们好好睡一觉,这样晚上才有精神。好了,等出兵时再见!”
言罢,王陵之和林恒交错而过,一上一下。
林恒来到城头,到了沈溪跟前,禀报道:“沈大人,之前派出的斥候,均未传递消息回来……从目前的情况判断,京师已陷入重围,非常危险!”
沈溪点了点头,安慰道:“情况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毕竟京城有刘少傅等人撑着,即便兵马不列阵于九门之外与鞑靼人周旋,京师也可暂保无恙。就怕久拖生变,之前京营和九门防备屡有疏忽,以至鞑靼细作混入京师,若守军连战连败,军心一失,或有城门防备将官投靠鞑靼,那才是京师危殆之时!”
林恒听到这儿非常紧张,问道:“沈大人,居庸关南口周边尚有大批鞑子兵马出没,我等仓促出兵,是否操之过急?”
沈溪轻叹一声,道:“若不战,对朝廷不好交代!”
“京师如今最需要鼓舞军心士气,哪怕只是一场小胜,也可让军民上下一心,就怕将士看不到援军到来,心生怯懦。”
“不行,一定要再派出斥候和信使前往京师,无论如何,也要将我部兵马即将回援的消息传递回去。若京师可派出一营兵马出战,与我军里应外合,可打鞑靼人一个措手不及,或收到奇效!”
林恒抱拳道:“沈大人放心,末将这就去安排!”
第一二三三章 栽培
十一月六日。
京师,正阳门。
作为京城正门,正阳门在九门中的地位无出其右者。正阳门拿下来,六部及各寺司衙门便在眼前,明朝众多朝臣便可一网擒下,明军没了指挥,必然不战自溃,京城旦夕可下。正因为如此,正阳门被鞑子盯上后便投入全部力量,双方参战的总兵力多达五万,其中鞑子三万余众,明军不到两万,战况极为惨烈。
与前几场战事有所不同,这次鞑靼人准备充分,攻势一波接着一波,往往前一次进攻刚刚失败,新一轮的攻势已然发起,不知何时护城河已经被密密麻麻的尸体堆满,城墙下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硝烟和血腥味。
大明太子朱厚照,以监国身份莅临正阳门城头,上到城楼顶部为将士们擂鼓助威。朱厚照身旁有两位阁老级别的文臣陪同,一个是谢迁一个是李东阳,还有许多六部大员。
正阳门守军原本军心涣散,但在太子和阁老亲临的情况下,士气大振,一整天战事打下来,无数次将鞑靼人从城头赶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城门、瓮城的防守未出现大的偏差,战事以双方折损兵马超过八千四百余人而结束。
这是京师保卫战开始以来,双方损失兵马最多的一天。
谢迁和李东阳作为皇帝派来陪同太子督战的使节,原本得到的命令是让太子上城头鼓舞一下军心士气,随即便得护送太子离开,以确保安全为第一要务。
谁知朱厚照到了城头上就开始撒欢,到处乱跑,就跟脱缰的野马一样,根本就不受控制。
李东阳多少有些威严,本来想趁着鞑靼人攻城的间歇把朱厚照“硬架”下城头,但鞑靼人的攻势迅若奔雷,如同涨潮时的大浪一般,后浪推动前浪,绵绵不绝,根本就不给撤离的机会。
鞑子除了使用大量飞梯、蹑头飞梯、避檑木飞梯等轻便云梯,最可怕的还是复合式车梯。这种车梯原本是存放在宣府武库中的攻城器械,由车座与宽面梯组合而成,可供多人同时攀登,其构造与后世飞机场上登机用的舷梯类似,鞑子把车梯贴上城墙,数百鞑子通过车内部的楼梯源源不断登上城墙,两军在城头展开近身肉搏。
所以,为安全考虑,谢迁和李东阳等人只能陪同朱厚照登上正阳门城楼最高处,各层楼都有重兵把守。
朱厚照一点儿都不感到恐惧,居然擂鼓助威,而李东阳和谢迁也亲眼目睹了无比惨烈的战斗画面。
“呼!”
当最后一拨鞑靼人终于撤下正阳门城头,并将车梯推离城墙时,谢迁长长地舒了口气,一时间竟然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冬月虽然不是京城最冷的时候,但此时温度也已经直逼零度,谢迁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忍不住看了李东阳一眼,李东阳的脸色相对冷静,谢迁心想:“还是宾之心理素质好,这种场合,我可经受不来,看来还是老了!”
李东阳很直接,一把抓住朱厚照的手:“太子,现在鞑子已经退了,我们这就下城楼,回宫去吧!”
朱厚照脸上满是兴奋的红晕,一把甩开李东阳的手,嚷嚷道:“李大学士,我们不用着急回宫。”
“之前鞑子攻势那么凶猛我们都没有逃避,现在鞑子退了,更没道理退缩了,接下来还要恩恤三军将士呢。这一仗打完,多少将士阵亡,又有多少人残疾,本宫岂能坐视不理?谢先生,你没问题吧?”
谢迁嗅到空气中浓重的血腥味,隐隐有些作呕,他咳嗽两声,抬手示意自己没事,但还是帮腔劝谏道:“太子,陛下惦记您的安危,早些下城头为好。”
作为文臣,谢迁哪里见过战场上如此血腥杀戮的场面?即便只是在城楼上通过瞭望孔看上几眼,他都觉得受不了,更别说陪同太子去城头第一线阵地面对那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
朱厚照坚持道:“我不回去!如果两位先生身体不适,那就留在这城楼上休息,本宫一个人便可!”
熊孩子虽然胡闹,但行事风风火火,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居然不再理会谢迁和李东阳,直接向楼梯口跑去,“噔噔噔”下城楼了。
即便李东阳这样有责任心的大臣,此时也唯有选择逃避,他可不想去见那血腥的场面,但他还是派了兵部和户部官员,以及宫廷侍卫陪同,为朱厚照保驾护航,而他则跟谢迁来到另一侧的楼梯口,这个楼梯口直接连接内侧城墙的马道,不用到前面去逛一圈。
“于乔,你没事吧?”
李东阳看到谢迁脸色苍白,关切地询问。
“没事!以鞑子之前进攻德胜门的经验,今晚很可能会发起夜战,我看还是赶紧让太子回宫!”谢迁道。
李东阳摇摇头:“夜战倒是未必,今日狄夷兵马折损不在少数,这些鞑子兵并非来自同一个部落,仅仅协调补充兵员就需要时间,估计最快也得明日清晨再发起进攻。我们的牺牲也很大,必须尽快整肃兵马,加强九门防备,不能让狄夷趁虚而入!”
谢迁有些晕血,所以才在见到残酷的杀戮场面感觉身体不适,他捧着腰咳嗽个不停,李东阳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边走一边说接下来的战事安排,谢迁只能无奈地跟上,这加重了他的气息以及咳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