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29(1/2)
能。之后改装搭配有二级二速的机械增压器的英国梅林发动机,使其高空性能突飞猛进,北美公司亦针对新发动机带来的问题逐一修改,因此成就其罕见的历史评价。
早在四川时期,严光就十分重视空军的建设,也因此,从德国引进和福克飞机作为当时的空军的标准战斗机。
而在那之后,严光更是投入巨资在战斗机的发展上,也因此,中国空军战机的性能一直是走在最前列的。而作为最新锐单翼活塞战斗机的zd20,更是有着堪比野马一样的强悍性能。
当然,严光也没有忘记真正作为飞机主力的喷气式飞机,只不过那个东西实在是太难搞了,虽然现在验证机什么的都已经试飞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定型量产型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出来
正是由于zd20堪比野马一样的强悍性能,所以当王耀武的第十三集团军在渡海作战中遭到日军航空兵拦截时,从高空中呼啸而下的zd20几乎将日本人的零式什么的杀的片甲不留。
至于什么九七式俯冲轰炸机,九八式俯冲轰炸机,九九式俯冲轰炸机和九九式双发轻轰炸机什么的,更是在截杀渡海部队的时候,被护航的zd20战斗机杀的一架不剩。
到最后,渡海部队仅仅只是损失了几百人和几条船,就轻松的渡过和几百里宽的台湾海峡,至于护航的国防空军同样损失很轻,最重要的是经过此役后,估计国防空军也能诞生几个王牌驾驶员了。
反倒是日本人,虽然此次是他们出动出击进行截杀,但是引以为傲的零式战机却惨遭重创,当然,还有九七式战斗机什么的
咳,不得不说,日本人的确发展了不少型号的飞机,像是轰炸机什么的,就有刚刚说的九七式、九八式和九九式什么的,而在九九式当中更是连着分了好几个型号。
不过可惜的是,这些轰炸机的性能都是十分的渣,至少在zd20或h3这样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面前是不行的,至于更强的h40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边,在击溃了前来截杀的日本航空兵后,渡海部队也即将对澎湖列岛展开攻势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二 登陆澎湖
“怎么可能”
驾驶着零式战机往在新竹的机场飞去时,三岛依然难以置信的道。
就在不久前,在侦察机部队得到了中队正在渡海的情报后,早有准备的日军出动了航空兵部队进行截击。
和中国不同,这一时期的日本就和美国一样是没有空军的,所谓的航空兵部队也是分属陆军和海军。
同时也因为台湾的重要性,再加上陆军的战斗机数量多少有些不足,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数量还要分给朝鲜方面,因此这次守护台湾的任务陆军和海军都有承担,也因此在台湾海峡的上空同时出现了日本陆军和海军的航空兵。
这次负责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要有日本陆军的一式战斗机、三式战斗机、九七式战斗机、还有少量的四式战斗机和部分本来应该已经退役了的九五式双翼战斗机,至于海军那边则主要是零式等
这其中除了双翼的九五式外,其他的战斗机在同时代而言基本上都属于比较不错的战斗机,而九五式战斗机是日本陆军最后的双翼战斗机。
1934年,中岛和川崎争夺作为日本陆军新式战斗机,虽然中岛的ki11单翼战斗机比川崎的ki10双翼战斗机速度更快,但ki10有着更佳的格斗和爬升性能而中标,日本陆军把ki10命名为九五式战斗机,因为1935年是日本皇纪2595年。九五式战斗机可说是九二式战斗机的改良型,大幅减轻其重量和风阻以及采用金属制三叶螺旋桨而成。
至于九七式战斗机则是日本陆军在1930年代末期所开发的一种单发单座轻型战斗机,也是日本陆军装备的第一种下单翼结构战斗机。
九七式战斗机由日本中岛飞机公司设计生产,其它制造厂家还包括立川飞机制造厂和满洲飞机制造厂。历史上的总产量约3386架。由于该机拥有极好的水平机动性,因此也被称为“终极的轻型战斗机”。
这种战机主要是在1938年开始配发前线部队,并参与了历史上的诺门罕战役,在和苏联空军的伊15以及伊16战斗机交战中日本宣称击落了苏联1252架飞机苏联资料中被击落的飞机仅有200架,而日本陆军承认损失是遭击落与重损共157架未归还机与被击落机64架,其中九七战51架,53名驾驶战死。比起苏联,日本的飞行机耗损达到参战机的6成。
至于一式战机则主要是中岛飞机公司于1937年12月在日本陆军的指示下开发的单发单座战斗机。用于取代九七式战斗机。
需要说明的是,零式战斗机在当年的知名度,正确的说应当是在海外最出名。当时日本国内因为战意宣扬电影加藤隼战斗队的上映,反倒是陆军的一式战隼较为日本百姓所熟知。
至于三式和四式
三式战斗机土井武夫设计。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量产的倒置v型汽缸、液冷式活塞引擎战机。最初作战遭遇时,被认为是bf109,后续报告声称是意大利设计,所以美军给它起了绰号tony。
此机设计开发时,日本自德国购买bf109、he110及he112型飞机。并进行了密集测试,此机设计深受he110的影响。此机的弱点,与he110相同,引擎冷却系统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到了太平洋战争末期,许多有经验的工匠被征召服役。也影响了此机的品质。
在历史上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陆军航空队虽靠着九七式与一式战斗机在东南亚取得短暂的制空权,但1942年后盟军的新型战机逐渐代替1930年代的旧机种。日军在飞机性能上开始落入劣势,故急需新战机扳回一成,在此之下1942年开始量产的飞燕成为首选。1942年日本成立了使用飞燕的飞行68战队与78战队,并投入新几内亚战场,不过因为引擎问题因此用飞行转场的2个战队在尚未到达驻地前就损失了3成的飞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