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 > 1908之钢铁雄心 > 分节阅读 311

分节阅读 311(1/2)

目录

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

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

只不过德国已经战败这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在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鲍尔为总理的德国新政府成立后,在23日德国国会举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条约者以237票比138票胜出,28日德国新外长赫尔曼穆勒在和约上签字。

至此,关于德国的凡尔赛条约终于宣布告终。

不过德国外长赫尔曼穆勒签字时的场景,严光却是看不到了。

因为在前任德国外长乌尔里希冯布鲁克多夫兰祖伯爵抵达凡尔赛宫,并且接受战胜国提出条件后,严光已经乘船离开了巴黎。

说到底严光毕竟无法离开自己的国家太久,何况现在距离严光离开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的时间

因此关于德国政府接受条约的消息,严光其实是在

号客轮上得知的。

而当严光得知,那份和历史上的

一样的合约已经正式签订的时候,严光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已经是无法终止的了

的确,在

签订后,处于对抗苏联的需要,英法美都曾经对德国进行过帮助或减轻过条约带来的负担。

但是就像一个人捅了另外一个人一刀,最后突然发现自己还有需要他的地方,因此拿了不少钱送他去医院接受治疗一样。

身上的伤口或许会因为治疗而愈合,但是被捅时所造成的伤痛会因为的愈合而痊愈吗

别人或许不知道,但是严光明白,不会

所以,当严光得知合约签订时,他说出了和福煦一样的话

“这不是和平,这只是二十年的休战”

第三百七十三章 高尔察克

提供文字小说全文及全文下载,书友们可以把本站推荐给自己的朋友,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三百七十三章高尔察克

凡尔赛的镜厅内,被称为“法兰西之虎”的克列孟梭正矜持的笑着。在克列孟梭的身旁,曾经在布雷斯特港迎接过严光和威尔逊的外国外长也在矜持的笑着,法国外长的身旁,法国政府的其他官员全部都在矜持的笑着

而在这些人的面前,新任的德国外长赫尔曼穆勒却是满脸屈辱的坐在桌前,握着钢笔的右手不停的颤抖着

就如五十年前的法国人一样

凡尔赛宫,是法国人的骄傲。

而镜厅,则是这骄傲中的一部分。

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在凡尔赛宫建成时,凡尔赛宫的建筑风格引起俄国、奥地利等国君主的羡慕仿效。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夏宫、玛丽亚特蕾西亚在维也纳修建的美泉宫、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无忧宫、以及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修建的海伦希姆湖宫都仿照了凡尔赛宫的宫殿和花园。

当然,凡尔赛宫也有一些其他的毛病,比如说凡尔赛宫过度追求宏大、奢华,居住功能却不方便。宫中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连王太子都不得不在卧室的壁炉内便溺。路易十五极端厌恶寝宫,认为它虽然宽敞、豪华,却不保暖。

然而就算是有再多的毛病,也改变不了凡尔赛宫是法国人骄傲这一点。

只不过就在五十年前,也就是1870年,就在这处法国人的骄傲之地,德皇威廉一世在取得了普法战争的胜利后居然在此进行了加冕仪式。

这场以法国失败,并且使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而告终的战争就此成为了法国人心中永远的耻辱。

同时这种耻辱也像二十年后的德国一样,激励着五十年前的法国人,使得在法国充斥着复仇主义,并最终成为了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之一

而此刻,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内,在世界各大强国的注视下,自五十年前法国就已经开始追求的胜利终于成功的被克列孟梭等人达成。

因此虽然条约上的许多内容在克列孟梭等人看来并不是很完美,但是当赫尔曼穆勒满脸屈辱的在镜厅内签字时,克列孟梭等人还是

的笑了起来就和二十年后在埃弗尔铁塔前拍照的希特勒一样。

同样,克列孟梭也绝不会想到,他此刻的举动会给法国带来更大的屈辱。毕竟不是每个强国,都会在战争爆发一个多月后就投降的。

好在被称为法兰西之虎的克列孟梭只活到了1929年,要是克列孟梭再多活二十年的话,恐怕就要被这些不争气的后辈给气死了。

毕竟被称为法兰西之虎的克列孟梭,是绝不可能实行什么绥靖政策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他能预见自己的后辈如此不争气的话,恐怕也不会放弃要德国“赔至最后一个马克”的主张了吧。

只不过实力上的差距也就算了,谁又能想到面对德国的逼近,居于压倒性优势的英法居然会步步退让呢。最终养护为患,彻底养成了纳粹这么一个强绝一时的怪物

在镜厅,德国代表团脸上的屈辱几乎人人可见,对此其他的战胜国不但视而不见,甚至是得意洋洋的在那里指指点点着。

会上唯一没有对德国做出什么侮辱性动作的,恐怕就只有中国这么一个国家了。

然而条约虽然已经签订,但这却并不代表结束。

就如法国元帅福熙说的一样。

“这不是和平,这只是二十年的休战。”

不得不承认,福熙的预言的确是相当准确。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