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4(2/2)
巴黎民众拥入圣母院,打破宗教偶像,在这里举行了理性女神的即位礼。这是的政府力图以新的合理性的信仰来取代宗教信仰,然而理性女神却难于取代圣母的地位。拿破仑执政后在法国恢复宗教信仰。承认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巴黎圣母院停敲的大钟又敲了起来。这使她联想到中国大陆的文化大,
红卫兵运动的“破四旧,立四新”的现代造神运动,焚庙拆寺的过激举动亦未能使佛教徒放弃自己对观音菩萨的礼拜。原来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多元的,并不能与外部的客观世界合为一体,有时寄生于内心世界的追求,恰恰是为了逃避客观世界的苦难,求得心态的平静而已。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和形而下的物质世界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她看到了一个刚刚在神父面前作完忏悔的残疾老人,他那圣徒般的老脸上写满了历史沧桑。白皙的面孔真诚而善良,唇上和下颌上的白色胡须修剪得整整齐齐。他穿着整洁的西装,坐在那种残疾人用的机动轮椅上,充满自信地双手灵活地操作着他的轮椅,在走廊中向她迎面开来。老人看到张女士手提着一袋沉甸甸的图书,夹着雨伞向他微笑,他也回以一个温暖的笑容,并真诚地说:“需要帮忙吗小姐”
“不,我自己能行。”张女士不想麻烦这位好心的残疾老人。
“不用客气,我可以帮你带上一段,书挺沉的。”张女土为老人的真诚所打动。
老人兴致勃勃地和她交谈:“您买了这么多书,能看书真好,我年轻时也像你一样,现在不行了,老了,眼睛花了,只能听听牧师的布道来寻求心灵的平静了。你听,圣歌的曲调多么柔和,可以平息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呢多么神圣崇高,在纯净的天国阳光照耀下。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小姐,您信上帝吗”
“不,我理解上帝,但不信上帝。”张女士坦率地告诉老人,他俩用英语交谈。
“理解就好,上帝是宽容的。”他善解人意般地边说边接过张丽姗女士手中的书。
“您真的信天主吗”张丽姗对这位慈祥的老人产生了兴趣。
“的确相信。如果您不相信,您怎么解释这样奇妙的世界是谁创造的而且,人总应该相信一点什么。”
“是的,人总应该相信一点什么。”她附合着。这是一种信仰,
上帝在他的心中,他用心中的上帝在感知世界,人才有所依托。这也许就是哲学上所谓“泛神论”的意义吧。
老人还告诉她,他曾经是二次大战时期戴高乐将军手下的老战士,1944年6月曾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战役中配合盟军的登陆,被德军的炸弹炸断了一条腿,现在左腿装的是假肢。说完,他豪迈地提起轮椅后面插着的手杖,敲打着他那条毫无知觉的假肢,
脸上发出爽朗的笑声。
张女土也笑了。老人的机动轮椅放慢了速度,他很有兴趣与张女士攀谈。在圣母院广场边的林荫大道上他俩分手告别。老人祝她幸福。她真诚地吻了吻老人宽大的额头,目送他愉快的身影,
消失在堤岸的林荫尽头。脚下塞纳河水在喃喃细语,远处是一座又一座漂亮的拱桥。眼前的桥叫“新桥”。是巴黎最古老的桥,1141年,国王路易七世把巴黎各处的金号、银楼,都迁到此桥附近集中,
因而此桥又叫“兑换桥”。桥这边是精神的纯净世界圣母院所在之地,桥那边是物质、金钱的赤o裸诱惑。人当真能够摆脱“五行”之外,而真正做到“六根清净”吗金号、银楼兑换的是什么呢无非是金钱和银币,这桥又把天国的净土和世俗的交易连接在一起。
望着桥下缓缓流淌的一弯秋水,回味着法国那位残疾老人的一席谈话,她想到了隐居于台北北投磺溪边的谭儒文将军。
那是一年以前她在参加完在古都市举办的“台湾书展”回来后,为了完成a省出版厅谭冠厅长的嘱托。去了谭将军隐居的纱帽山梅园。
131
张丽姗女士的到来,使谭儒文老将军平静如水的心态仿佛投下一枚小小的石子,他的心境在激起一朵亮丽的浪花之后又引发了一圈圈的涟漪。
外面秋雨绵绵使他这幢充满江南古典园林色彩的别墅罩上沉沉的乌云。他晚年原本归于平静的心态开始不平静起来,他的心绪原来可能是归于“每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式的闲适、
宁静。眼下是天地难于回转,心态却回归到那种偏安一隅式的淡泊,那是一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似的安详。然而这泓平静、安详的春水却因为眼前这漂亮多才的小女人的到来激起了一朵朵情感的浪花,颇令他伤感。
她的到来尤其是她带来的那封沉甸甸的信,又重新勾起那股“窗外雨潺潺,春雨阑珊”的悲苦心境。他油然生出那种“独自暮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凄凉感觉,真正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啊。
他的梅园别墅座落在风光如画的草山风景区纱帽山的山腰上,推窗可见一湾碧水般的磺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