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 > 唐朝败家子 > 分节阅读 96

分节阅读 96(1/2)

目录

的奏报。

是可忍孰不可忍,接连遭遇刺杀,李二陛下已经怒不可遏。以往是在野外也就罢了,这回直接持刀硬闯行宫,简直是胆大包天。

这完全是在挑战自己的底线和尊严,皇帝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这等罪行不可饶恕。

禁卫军接到的命令是除了首恶扣押待审外,其他突厥人全部格杀。与此同时还有监控附近山野道路的秘旨,以免突厥人还有同伙。

显然,担心是多余的,几十个突厥人没能进入九成宫便被摆平了。

见势不妙,阿史那结社率似乎终于清醒过来,转身撒腿就跑。

九成宫在渭北的山间,趁着夜色迅速潜入了林间,逃生的机会还是蛮大的。

然而行刺皇帝的首恶,李世民焉能放过两个折冲府,甚至是整个关中的驻军都被调动了,务必要抓住阿史那结社率。

目的不仅仅是因为龙颜大怒。李二陛下更在意的是他背后的隐情。和前两次行刺不同,这次的刺客身份明确,是突厥人。

在如今的大唐,这是个很敏感的群体。作为一个战败臣服的族群,竟然敢反叛行刺,这说明什么

是他们不满足现状,还是野心不安

毫无疑问,此事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突厥人的心态多少会有些变化,会不会引起较大的麻烦还未可知。朝廷是否需要调整对突厥,以及北部边防的策略都是问题。

这一切,最好是抓住阿史那结社率,调查清楚来龙去脉,也好做出准确判断。

烦啊,来九成宫不过月余,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又被搅和了。

本来晚上要大展雄风的,这会听到有人进攻行宫,嫔妃们都心惊胆颤。也很难有往日的柔媚风情。

如此状况下,李二陛下自然是意兴索然,在九成宫多住些日子的打算似乎也泡汤了。

操蛋啊,李二陛下终于遏制不住滔天的怒火。

袭击九成宫是个很草率。很鲁莽的行动,完全属于脑袋一热。

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强劲的实力,在一波冒进的冲锋受阻后。便宣告失败了。

阿史那结社率突然意识到事实,这个可怕的事实。

攻击行宫,行刺皇帝是什么罪名可想而知。这下不仅仅是待遇差不如意的问题了,小命八成要丢掉。

是个人都有求生本能,阿史那结社率也不例外,所以他立即丢下一众突厥兄弟,逃奔到了夜色之中。

渭北的荒野树林中,一个人想要隐藏踪迹很容易,尤其是禁卫军和折冲府侍卫首先顾念着保护皇帝与众嫔妃的情况下,并未第一时间追击并大肆追捕。

所以,阿史那结社率赢得了逃生时间,暂时逃遁到了渭北莽莽群山之间

这样的结果,李二陛下自然不接受,当即严令折冲府为主,关中各地驻军配合,无论如何,务必要抓获阿史那结社率。

孙武开再次出发了,九成宫门口他也算是一战成名,一人斩杀十一名突厥刺客,顽强护卫的举动全都被皇帝看在眼里。

有什么比简在帝心更重要吗

孙武开只要想起皇帝走过来,轻拍自己的肩膀,连连点头的情景,他便确定自己前程似锦,一定可以娶得秦家小娘子为妻。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再走一遭,前去缉拿行刺首恶阿史那结社率,只要抓到此人用皇帝的话说便是回来之后一并论功欣赏。

皇帝如此器重,通常大臣都会说几句鞠躬尽瘁,肝脑涂地的话,一个小小的兵卒校尉更是激动不已,甚至立即让他去死都愿意。

鉴于并未受伤,体力依旧充沛,且受皇帝器重,孙武开立即动身,带着折冲府的将士连夜进入渭北的群山之中。

他们从当地找来猎户为向导,带着猎犬进入林间,追踪单独逃走的阿史那结社率,至于倒霉的贺罗鹘则已经被抓获,尽管他一再呼喊冤枉,可惜暴怒的李二陛下一个字都不想听。

在林间追踪一个人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

难的是山高林密,又是夜晚,但毕竟搜寻的人多,且都是精锐兵卒和经验丰富的猎户,又有猎犬为助,迟早能找到人。

阿史那结社率能够从容逃离的时间也就这一夜,天亮之后,便不能藏匿行迹了。且孤身一人,又无食水补给,又能支撑多久

在林间采摘捕猎或许能支撑一时,却更容易留下行迹,去附近的村庄寻食则很容易被发现。没有力气,便走不远,不能及时逃离渭北荒野林间,迟早会饿死会被捕获,这是谁都清楚的事实。

所以孙武开等人并不很担心,只是立功心切,总想着尽快抓获行刺的逆犯。

所以从天黑都天亮,他们都在林间搜寻,有经验的猎户能够从脚印、折断的树葱等细微之处发现踪迹,大体的追踪方向没错。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史那结社率被紧追不舍,危机重重,不知道跌倒了这多次,体力也不断下降。

终于,凭着自小骑射练就的健壮身体,他终于熬到一条大河边,看到了湍急的流水。

这是泾河,过了上游的萧关,便能遁入西北,潜回草原。即便东边突厥故地不能回,也可以去薛延陀,或者去天山下的西突厥

然而他实在没有力气了,趴在河边的石头上久久不能起身,远处似乎还有搜寻兵卒的声响隐隐传来。

完了,阿史那结社率叹息一声,无奈且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然而就在他闭眼的一刹那,他看到了一张笑脸,那张陌生不,熟悉的笑脸未完待续。。

第一七六章 越描越黑

朝堂上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必然广受关注,更别说“九成宫变”这种惊天大案。

宫变的第二天,长安城里便人尽皆知了。

不到一年时间,皇帝第二,或者说第三次遇刺,如此频繁的行刺案,完全是挑战皇家尊严和权威。

如此情形,不只是皇帝暴怒,就连普通的臣子都无法接受,压根不把大唐放在眼里啊

尤其这次行刺刺客身份确定,是手下败将突厥人,影响就更大了。

因为这次不仅仅是大唐内部恩怨,还牵涉到了突厥,牵涉到了外敌

事情很敏感,阿史那结社率是昔日的突厥王孙,是突利可汗的弟弟。更要紧的是,突利可汗的儿子也参与了行刺,虽然他一再声称是被阿史那结社率裹挟,但这些话一时三刻很难说清楚。

自打东边突厥战败,到颉利可汗病死长安,突厥人一直比较听话,怎么突然之间

事情很偶然,但往往偶发的事件会成为导火索或者里程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