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和珅新传 > 分节阅读 62

分节阅读 62(1/2)

目录

时时刻刻在和珅的脑海里闪现着,虽然阿桂的那次南京之行根本就没有撼动他一根毫毛,但是今后的事又有谁能料定当然他并不是想要在此称王称霸,那样就等于是分疆裂土了,那是那些甘愿做千古罪人的人才会干的事,他和珅是万万不会做的他只想着能为自己留条后路,日后万一和乾隆闹翻了,南京呆不下去了,这里也是一个安身之所,等时机成熟了也好东山再起

但是让谁留下来按照自己的设想营建这个小岛,和珅还真是拿不定主意。此刻面对着浩瀚的大海,迎着暖暖的海风,他一边在小山上踱着步一边认真地在心里审核着他手下的那几个人:

杜子杰以前曾经是打家劫舍的“强盗“,这两年虽然投在自己的麾下,办事还算忠诚,但是真要让他带兵留在这个小岛上,天长日久,一旦他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潜藏在他内心的那种占山为王的野心也难保不会再起,那样以来,山高皇帝远的,恐怕日后自己就再也难以驾驭他了;梁健精明干练,又是他的贴身侍卫,这两年被调教的和刘全也不相上下了,留在自己身边还有好多大事要做;至于那个奇才谢飞剑,虽然是初出茅庐,但是这小子仿佛生来就是带兵打仗的好手,留下来做个“建筑工头”实在是有点儿大材小用了

想来想去,和珅忽然就想起此刻就跟在身后的那个愣头青崔明了。

这小子就出身于建筑世家,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原来都是南京的能工巧匠,南京的好几处大工程他们都参加修建过。自从崔明跟了和珅以后,他的哥哥、父亲把老本行也扔了,都在和珅的财政衙门里谋到了一份好差事。如果要能是把他们弄到这里来大显身手,那实在是再好不过了,那崔明好打好杀,性情虽然暴戾了一些,但是也属于那种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主儿,让他们父子三人在这里安家落户,就不用担心他们会生二心了。

这样一想,和珅就打定了主意,一边吩咐刘全他们分头准备返回南京的事,一边在“日远号”的船舱里单独召见了崔明。

那崔明一听和珅要让他留下领着那帮苦工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大兴土木,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是他一向对和珅惟命是从惯了,并且也感念着和珅往日对他的厚恩,于是稍微一犹豫就答应了。

和珅也早就料到崔明会有些不情愿,不过他也理解,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哪能跟号称“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相比啊在这里吃苦受罪不说,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那些人的伺机逃跑,弄不好过两天再来一伙强盗,一仗下来说不准就会把他们全给灭了,于是笑着对崔明道:“其实让你留下来我也舍不得,以前咱们形影不离的,朝夕相处,不是兄弟也胜似兄弟现在虽然是暂时分开一段时间,但是我身边没了你,日子也很难过啊”

和珅刚说到这里,那愣头愣脑的崔明就被感动的单腿跪在地上泣不成声了,哽咽地说道“和大人,你就放心吧我崔明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等你下次再来岛上的时候,我肯定会让这里大变样”

和珅上前亲手把崔明从地上搀扶起来,颇为动情地道说:“虽然我舍不得你留下,但是这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只有交给你我才放心啊等这里修建好了,肯定是咱们弟兄的用武之地,你也将成为这里的第一有功之人”

“多谢和大人,我一定不辜负大人的重托”崔明被和珅的几句话说的热血沸腾,又单腿跪下道,“我们一家人多次蒙受大人的大恩大德,我父亲和我哥哥每次说起来都觉得无以为报,这次我们一家人总算能报答大人了”

这崔明一答应留下来,接下来的事那就好办了,于是和珅拉着崔明,两人好似亲兄弟一般地就来到这个小岛周围的山坡上,开始按照他自己的意图给崔明布置任务了。在什么地方建造炮台,什么地方应该深挖战壕,那些英国士兵的营房又该如何改建,在什么地方还要再建几座营房等等大小事务都大致交代了一番。

“崔明,明天我们回南京的时候给你留下一百名士兵归你指挥,那些缴获的火枪和子弹也给你留下使用,现在你不用忙着干活,要想办法先把那些工人制服了,然后还要慢慢了解他们的性格,问问他们都有什么特长,先试着和他们交流一下但是刚一开始,你对他们可千万不能手软了,他们在这里虽然饱受英夷的奴役之苦,但在他们中间也难免有一些亡命之徒,他们一旦摸透了你的脾气,日后难免会生出事来”和珅道。

“这样的事大人就放心吧,我有的是手段对付他们”崔明信心十足地说。

和珅笑道:“什么时候动工,我回去以后还要和你父亲再商量商量,工程的图纸我也会尽快交给他们,等你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到了,你们再决定什么时候动工工程需要的材料我也会尽快地派人给你们运过来”

就这样和珅和崔明商议已定,晚上又在小岛上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功会。

第二天一早,和珅就乘着“日远号”返回南京。接下来,他就要好好收拾收拾那个亨利特尔了

103章 先要下跪

关于如何对待亨利特尔那帮洋人,和珅在返回南京的路上就已经有了主意。

他打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见独立地去处理这件事,但是原则有二,一是坚决不对外商关闭国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再者就是要彻底打掉那些洋夷们想着用鸦片腐蚀中国的幻想。如此一来就要有个度,一不能把此事闹得沸反盈天,朝野尽知,一旦要是传到乾隆的耳朵里,就是自己想独立也独立不了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能把这些洋人的发财梦完全给击碎了,那样也会得不偿失。这不是说中国离开了这些洋人就不能发展了,而是和珅完全明白,此时历史前进的天平已经开始向西方倾斜,中国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了,再不想着如何去发展自己,今后丧权辱国的悲剧还要重演。所以此事中国需要这些外商们把自己的国门打开,把中国的市场搞活,给死气沉沉的清王朝带过来一点生机和活力

按说如此重大的涉外事件,依照惯例那是一定要向北京的乾隆皇帝请旨后才能按照圣意去处理的,但是和珅不想那样做,因为他知道妄自尊大的乾隆没有那么高的发展觉悟,一听英夷往大清国偷偷贩运鸦片,无非是一个“杀”字,弄不好还要再次把中国境内所有的洋人全部都驱逐出境才能罢休。那样以来,无疑又是一次闭关锁国的闹剧重演,无疑会给刚刚才有了一点活力的中国经济来一次迎头痛击,那他以前的努力就算是白费了。要想着借此为中国做点有益的事,只能是自己乾纲独断了

想好了这些,和珅就知道如何来处置亨利特尔那些人了。

在瞻园里,和珅也有一个“大清皇帝御前财政大臣”的正堂,是他用来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本来是一个既雅致又有品位的地方,但是和珅一到南京就立即吩咐刘全把这里收拾成了一个审讯犯人的地方,不仅要庄严肃穆,还要威风凛凛,只有这样才够威严、才够气派、才能过足瘾

一切安排就绪之后,第二天的上午,和珅在刘全等人的前簇后拥下就稳稳地坐到了瞻园正堂“清风明月”的匾额之下,先看了看左右那些精神抖擞的亲兵,于是就吩咐一声:“带亨利特尔他们上堂”

当初和珅打算只审讯亨利一个人,可是此次升堂不同于往日,还要涉及到今后中英通商的许多大事,所以把他们当中的那些有头有脸的人都传上来,也显得庄重一些,当然和珅也觉得仅仅收拾一个亨利还难以把心中的那份怒气泄尽,干脆来个一锅烩算了

堂前的传事官一声“带亨利特尔上堂”的呼声过后,就听见外面一阵脚镣手链的响声,时间不大,只见梁健领着一队如狼似虎的士兵就把亨利特尔等一伙洋人押上了正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