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农民很难发财(1/2)
回溯到集体生产的年代,吃大锅饭是乡村生活的一抹独特印记。每当日头高悬,村里的大喇叭便准时响起,催促着村民们前往食堂。大家放下手中的农活,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被盛放在大桶中,人们排着队,拿着自家的碗筷,等待着打饭。
“今天这玉米糊糊煮得可真稠!”大爷端着碗,满意地说道,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是啊,能吃饱就不错咯。”李大妈附和着,眼神里透着满足,“听说隔壁村的食堂今天都没这稠度呢。”
“那咱村还算不错,可得好好干农活,不能辜负这顿饭。”大叔一边往碗里盛着菜,一边接过话茬。
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时不时跑过来蹭一口大人碗里的饭菜。年轻力壮的小伙们则大口扒拉着饭,一边讨论着下午的农活。
“听说隔壁村的地今天能耕完,咱可得加把劲。”赵大哥放下碗筷,语气坚定。
“那必须的,不能落后!咱几个下午一起,先把村东头那块地犁了。”孙大哥拍了拍胸脯,干劲十足。
但大锅饭也并非一帆风顺。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粮食短缺,食堂的饭菜也跟着减量。每个人碗里的食物变得稀稀落落,大家的脸上多了几分忧虑。
“这饭越来越少了,往后可咋办哟。”刘大叔皱着眉头,望着碗里的清汤寡水发愁,“家里的孩子都吃不饱,咋有力气干活。”
“再难也得熬着,说不定过段时间就好了。”一旁的陈大爷安慰道,可自己心里也没底。
而且,集体劳动时,“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有人偷懒磨洋工,也有人默默承担更多的工作,可收获却没有明显差别,这让那些勤劳肯干的村民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
“你看看那谁谁谁,天天偷懒,和咱干一天拿一样的工分,这咋行?”周大哥忍不住抱怨。
“哎,没办法,都在一个集体,不好说啥。”吴大哥无奈地摇摇头,“咱自己问心无愧就行。”
后来,交公粮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到交公粮的时节,一家人便早早忙碌起来。天还没亮,厨房里就传出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主妇忙着给大家准备早饭,简单的咸菜和粗粮馒头,却饱含着对家人的关爱。
壮劳力负责把粮食一袋袋扛上板车,沉重的麻袋压弯了脊背,每一步挪动都伴随着吃力的喘息。
家中长辈则在一旁仔细检查着粮食,确保颗粒饱满,没有杂质,粗糙的双手在粮食间穿梭,眼神中满是对国家任务的郑重对待。
“这粮食都晒了好几天了,肯定没问题。”壮劳力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
长辈头也不抬,认真地说:“这可马虎不得,公粮是交给国家的,一定要最好的。咱可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有的农户离粮站路途遥远。拉着板车,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道上艰难前行,板车的轮子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路途的艰辛。
遇上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板车的轮子常常陷入泥坑,只能下车,深一脚浅一脚地用力推车,溅起的泥水沾满全身。
“歇会儿吧,别累坏了。”家人心疼地劝道。
“不行啊,这公粮得按时交,可不能耽误了。”板车主人倔强地摆摆手,“要是晚了,影响国家的事可咋整。”
到了粮站,交公粮的队伍早已排得老长,农民们顶着烈日或寒风,耐心等待。粮站工作人员会严格检验粮食的质量,稍有不合格,比如水分含量超标、杂质过多,就会被要求返工。
有位大叔的粮食因为有点潮湿被打了回来,急得满脸通红,不停地向工作人员求情:“同志,我这可是辛苦种了一年的粮食啊,您就通融通融吧。家里老老小小都指望这点收成呢。”
工作人员面露难色,无奈地说:“大叔,我也理解您,可这是规定,必须得保证公粮质量,您把粮食拉回去再晾晾,肯定能行。”
大叔无奈之下,只能先把粮食拉回家,到家后,望着那堆被退回的粮食,重重地叹了口气,一家人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翻晒粮食,孩子们也懂事地帮忙,小小的身影在院子里忙碌着。
“爸,这粮食晒好了就能交公粮了吧?”孩子天真地问。
“嗯,晒好了就能交,咱可不能拖了后腿。”大叔摸了摸孩子的头,眼中满是期待。
交完公粮,看着所剩不多的粮食,农民们心中满是复杂,这是一年汗水的结晶,却在交公粮后所剩无几,而后续的生活和生产还要依靠这些余粮支撑。
回到家,看着空荡荡的粮仓,无奈地叹了口气:“这日子,还得紧巴巴地过咯。”
“没事,只要人平安,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家人在一旁安慰道。
交公粮后,农民们又要投入到新一轮的农业生产中。天还未亮,当城市还在沉睡,便已起身,简单洗漱后,就扛着农具走向田间。
以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户为例,播种时节,要驾驶着那台陈旧的播种机,在高低不平的土地上艰难前行。机器时常出现故障,每一次卡顿都让人心悬起,不得不一次次停下,弯腰检查、修理,汗水湿透了衣衫。
“这破机器,关键时候就掉链子。”一边嘟囔着,一边费力地摆弄着零件。这时,同村的人路过,赶紧过来帮忙。
“咋回事?我来搭把手。”热心的邻居说着就蹲下查看。
“估计是零件老化了,这老古董,真不让人省心。”两人捣鼓了好一会儿,才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
但没等松口气,没多会儿机器又出了新问题,原来是老化的零件不堪重负彻底损坏,可附近根本没有能替换的零件,只能赶紧托人去镇上购买,一来一回,大半天的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看着还没播种完的大片土地,满心焦虑。
“这可咋办,耽误了播种时间,收成可就悬了。”种植户急得直跺脚。
“别急,先让人去买零件,咱再想想办法。”邻居安慰道。
播种完成后,紧接着便是漫长的田间管理。除草是个繁重的体力活,需弯着腰,一株株地拔除杂草。长时间的弯腰劳作,让腰酸背痛,直起身子都变得困难。遇到雨水多的年份,杂草生长迅猛,刚除完不久又会疯长,只能反复劳作。
“这草啊,咋就长得这么快呢。”有人在除草时,不小心被草划伤了手,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又继续埋头苦干。
“今年雨水多,草长得旺,咱多除几遍,总能控制住。”旁边的人鼓励道。
有一回,一家人齐心协力除完草,本以为能松口气,可一场大雨过后,新的杂草又冒了出来,看着重新变得杂乱的田地,满心无奈却又只能再次拿起锄头。
“这老天爷可真不帮忙,刚除完又长。”家里的女主人叹着气。
“没办法,庄稼人就得和这些草斗到底。”男主人坚定地说。
打药时,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穿梭。夏日的阳光炽热,玉米地像个巨大的蒸笼,喷雾器的药水味混合着汗水味,让人窒息。但为了防治病虫害,确保玉米的生长,只能咬牙坚持。
“没办法,这药不打完,这一季的庄稼就完了。”有人在打药时,不小心吸入了一些药水,咳嗽个不停,稍作休息后,又继续投入工作。
“小心点,这药水有毒,可别吸太多。”旁边的人关切地提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